国字号 发表于 2013-10-1 11:40:40

文化劣根性之十二——封闭与自大
——————————————————————————————————————————————————

http://manage.org.cn 2008-8-21 10:45:55 作者:赵伯平 来源:本站原创


  参与中国入世谈判长达13年之久的WTO专家刘光溪先生,对什么是封建主义有着自己颇富个性的见解,他认为封建主义就是封闭起来搞建设。初次听到这样的话觉得很精彩很振奋也很过瘾。尽管如此,我还是以为封建主义的核心却不在于封闭起来搞建设,而在于封闭起来搞政治。因为,真正一心一意搞建设,持之以恒搞建设的人也许一开始会误入封闭的岐途,但最终都会倾向于开放,倾向于不同的乡村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任何一种经济建设从根本上讲都离不开商业,商业需要流动,流动带来开放。只有狭隘的政治稳定才需要封闭,封闭是把一个国家、地区、乡村与其它国家、地区、乡村完全隔离开来,彼此没有人、财、物、信息的往来,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出不去,象陶渊明笔下的桃花园对外界就是封闭的,“无论魏晋,乃不知有汉”;阎锡山治下的山西对周边省份是封闭的,在外省中通行无阻的火车,一来到山西的大门只有望而却步的份;大清帝国对新起的资本主义世界是封闭的,康熙老人家的一纸禁海令使沿海渔民只得望洋兴叹。

  俗话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猴子为了长时间称王于山中,就得设法把它所管辖的山与外界隔离开来,既不让老虎进来,也不让徒子徒孙下山。老虎一进来自己不是对手,大王位子肯定保不住;徒子徒孙一下山,山外的世界很精彩,从此一去不复返,自己沦落为孤家寡人。唯有在从未跨出山门半步的徒子徒孙们面前,猴王才可以大言不惭地闭着眼睛讲:“我们家的山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山,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中心,不是天堂的天堂”。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目不识丁,头脑简单的徒子徒孙们,因为没有明辨是非的本领和货比三家的机会,对猴王的话自然是信以为真,从而满足于眼前的现状,安居乐业,和平共处。所以说封闭有利于狭隘的政治稳定。

  在一个封闭的独立王国中,人民无知无识,夜郎自大,不晓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和井底之蛙一样把井口大的天当作是全部的天。看自己是老大帝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家的月亮也比别人的圆。看人家是蛮荒之地,兔子不拉屎,什么都不好,什么都不顺眼,好像别国的老百姓时刻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牛马不如,专等我们去拯救他们于倒悬。这就很容易养成盲目地排外,贱外的心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大,风景这边独好。老死不与他人往来,从不愿离乡别井,乐于做小国寡民。这正是皇帝老儿求之不得的好事,既然平民百姓都高高兴兴地呆在自己的茅草屋,朝廷也就无需担心那些危险分子私下里搞串联,煽风点火,图谋不轨了。

  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其具有的长处和存在的不足都是有限,不可能万物皆备于我或一无是处,客观上需要大家走到一起来交流沟通,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方能增进相互间共同的福利。封闭固然可以使一国的政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但这种稳定是狭隘的,是以牺牲发展为代价换来的,其中一定蕴藏着很大的危机,封闭意味着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国际社会规律。你可以封闭一国于一时,你不可以封闭一国于长久;你可以不让先进的观念、先进的制度引进来,但你不可能阻止外国的坚船利炮把你的国门打开、炸开。二千多年前长江长城是难以逾越的障碍,二千多年后长江长城的战略屏障作用几乎已消失殆尽。一国要么在开放中走强,要么在封闭中灭亡,不存在第三种途径可寻。

  封闭的国门一朝被迫敞开,外国先进的文化、艺术、科技、产品会一古脑儿地涌进来,令盲目自大的人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原来以为自己什么都比人家强,现在一看根本不是那回事,自己散发着腐朽气息的沉渣烂货,跟人家现代化的器具比起来简直不值得一提,无异于天上人间。自高自大的国民一下子成为自轻自贱的人民,闭关锁国时的排外贱外突变为国门敞开后的崇洋媚外。由此看来闭关锁国与崇洋媚外的原因是同一的,都是无知与偏见,都是不能理性地看待自己和评估别人,闭关锁国是盲目,崇洋媚外也是盲目,盲目是两者的共性。

  2001年对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在经历了艰巨的马拉松式的谈判后终于迎来了入世,入世意味着什么,一位可敬的老人直言不讳地说:“入世就是不能再混了”。说得太好了!入世前你可以正襟危坐,煞有介事,关起门来称老大;入世后你得拿出真本事去和外国强手一见高低。不然只有出局挨饿的份。

  中国人到西方去在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的同时,更多的是无奈,无奈于自己求生能力差,无奈于自己不得不为老祖宗吞食封闭的苦果;而西方人到中国来却是机会大于挑战,喜剧多于悲剧。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舞台上,他们现阶段是老师,我们是学生,老师在学生羽毛未丰,没有胜于蓝以前,毕竟要占有一定的优势。对此,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承认,否则,永远都不会有出头之日。

  有种人平常提到西方发达国家时头摇得像个拨浪鼓,不是凶杀、色情、贪污、贿赂就是爱滋病、流浪汉、吸毒者、邪教,头上长疮,脚底流脓,情况一团糟,把人家恨得牙痒痒。但如果有一天,自已的国粹如戏剧、杂技、烹饪等在西方巡回表演时被喝彩叫座,则貌似民族主义的衮衮诸公们,马上又会连篇累牍,不厌其烦地告诉国人:“不错吧,我们的戏剧、杂技、烹饪艺术连外国人都说好”。那言外之意是:“我们说好,你们可以不信,现在连外国人也说好了,你们总得信了吧,外国人的话总是靠得住的罗”。你说这等人到底是民族自信心十足呢还是民族虚无主义?是自高自大呢还是自轻自贱?我觉得恐怕两者要兼而有之,他们平时的痛恨并非真正的痛恨,而是痛恨人家没有把咱放在眼里,痛恨人家小瞧了咱,现在人家稍一抬举,则还是洋大人高,我们的高只有经过洋大人的首肯,才是货真价实的高,底气十足的高。

国字号 发表于 2013-10-1 11:40:48

中国文化劣根性之十二——平均主义
——————————————————————————————————————————————————

http://manage.org.cn 2008-8-22 11:12:20 作者:赵伯平 来源:本站原创


  什么是贫穷?今天的人们几乎会不加思索地说身无分文,缺衣少食,家徒四壁,屋上无片瓦就是贫穷。但至圣先师孔二先生对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持有异议,“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在老先生心目中,身无分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富不均,不均才有所谓贫富之分。这是典型的农耕式的平均主义!

  中国农耕社会史上的天灾加人祸十分频繁,饿殍遍地,满目疮痍的凄惨景象并不鲜见,但即使是那样艰苦的生活,老百姓一样少有怨言,一样能咬紧牙关挺下去。只因为老祖宗们的理念是:天塌下来固然要遭遇灭顶之灾,但灭顶之灾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灭顶之灾不要紧,要紧的是大家一块完蛋,一块完蛋就死得其所,就可以含笑于九泉。这是平均主义的神奇功效!

  改革开放后没几年,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一张张面黄肌瘦的脸渐渐有了红润,一只只羞涩的腰包慢慢鼓了起来,按理老百姓应该高兴才是。谁知出乎意料的情况发生了,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不平之音开始在全国蔓延。人们觉得过去日子虽然紧巴巴,住茅屋,喝稀饭,吃了上顿想下顿,但军民人等一律平等啊!现在倒好,虽说大家都无衣食之忧,但凭什么我住公寓,他住小别墅?我碗里五块肉,他碗里十块肉?我穿蓝巴拉叽的棉衣棉鞋,他身上西装笔挺皮鞋锃亮?这公平吗?能叫人气顺吗?这是平均主义在作怪!

  劫富济贫,历来是受国人敬仰的英雄主义行为。富人,不管是贪污致富、赌博致富,还是勤劳致富、继承致富,都该不分青红皂白地遭劫,该倒霉。穷人遭难会赢得社会舆论的一片同情。富人遭劫虽没人公开地站出来表示幸灾乐祸,但私下里感到欣欣然者肯定不在少数。谁叫他有钱呢!反正以前享足了福,现在遭点罪也是应该的,老天爷公平。柏杨先生讲:“中国人喜欢做的事情是你比我好,我把你拉下来,如果我没饭吃,那么你也别想有饭吃。”拉不下来就暗中诅咒你,希望你不得好死。诅咒无效就发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牢骚,借杜甫的酒,消自己的愁。的确是一家饱暖千家怨!

  所以,在中国拎得清的富人都有乐善好施的美名。你有钱你就得请请穷哥儿,让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来沾沾光。穷哥儿们会异口同声地劝导你说:“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今天让大伙沾点光,明天有难时也有人帮帮忙,要不,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先不谈日后真的遭难时可能举目无可靠之人,单想想当初白手起家,摸着石头过河时,穷哥儿的态度就够令人寒心。含蓄的人会不冷不热地说句:“苟富贵,无相忘”。口无遮拦的人会斜着眼来一句:“癞哈蟆想吃天鹅肉,好日子不过,找死!”

  “摆平”是否新创造的名词我没有做过考证,但它在社会生活中的

  使用频率之高却是确凿无疑。不同的意见之间需要摆平;相左的利害关系也需要摆平;打板子需要摆平,论功行赏同样需要摆平。现以论功行赏中的摆平举例说明之。

  假设某单位某日以风险招标方式发布了一项技术攻关课题,一连几天虽人言窃窃,但敢吃螃蟹者却未见踪影。眼看离最后截止时间还剩一天,一个新进单位不到半年,锐气尚存的大学生张某终于在众目睽睽之下立了军令状。再假设张某在一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后如期攻克了难关,顺利进入了奖金兑现阶段。陡然间,人言四起:

  “这个方案去年差不多就有人提出,只不过没有条件实施,一下给他十万太多了。”

  “没什么了不起,我们也会做,仅仅是不想出风头,就这点芝麻大的成绩也值十万?”

  “凭什么他一个人独吞这十万,虽说他有一定的功劳,但也离不开咱们大伙儿,我们食堂不把一日三餐做好,他能饿着肚子去研究?成绩不是他一个人的,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出来的。”……

  掷地有声,人言可畏。何去何从?这时就看领导的态度了。如果有一位言必信、信必行的领导,他会力排众议,如约兑现。很可惜这样的领导太少,可遇不可求。通常倒是些善于摆平,折中调和型的领导。他首先会充分肯定小张同志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其次,他要畅谈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再次,他会谆谆教导小张:“小张啊,你做出这么重要的成绩,按理应当得到十万,但群众的意见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年青人来日方长,眼光放长远一点,不要斤斤计较于眼前的一点得失;大度一点,胸怀宽广一点,照顾一下群众的情绪。这么着,我做主,给你一次性奖励五万,群众那边的工作我来做,怎么样?”接下来,他又会马不停蹄地找群众谈心,大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性。“当然,你们的意见也需要考虑,这样吧,为了体现共同致富,利益共享的政策,这个月每人增发五百元效益奖,其余的年终再酌情安排。”这便是正宗的摆平。对小张而言,领导发话了,自己再坚持也无济于事,众怒难犯,五万元先拿到手,以后有机会远走高飞;对群众而言,领导还是重视大家意见的,算了,咱也想想人家小张不容易,就得了五万,何况没有小张在前头冲,咱五百元奖金和那年终的酌情安排到哪儿有呀?

  一场难解的利益纷争就此摆平,还是平均主义灵!还是平均主义高!

国字号 发表于 2013-10-1 11:40:56

中国文化劣根性之十三——知足常乐
——————————————————————————————————————————————————

http://manage.org.cn 2008-8-22 11:14:19 作者:赵伯平 来源:本站原创


  “终日奔忙为了饥,才能饱食又思衣;冬穿绫罗夏穿纱,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并四妾,又怕无官被人欺;三品四品嫌官小,又想南面做皇帝;一朝登了金銮殿,却慕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更问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还嫌低”。

  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歌谣中的主角应是一个不肯向现实低头,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进取者,但他在中国农耕社会却成了那些知足常乐,小富即安者冷嘲热讽的对象。后者对人生,对金钱抱有的信条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没钱不行,钱多了也不行。你跟他们谈及荣华富贵,他们会在满脸的鄙夷不屑之余掰着手指头告诉你:“本城的张老爷过去少年得志,大红大紫。谁知,官场险恶,一不小心得罪了上面的王大人,差点丢了性命,多年的苦心经营毁于一旦,现在赋闲在家,还得被人监视,不比咱平民百姓来得自在”。

  “前村的李乡绅,富得流油,家中的金银车载斗量,方圆百里之内几人不种他的田,不吃他家的饭?就连省上的刘大人见了他也敬三分,但结果又咋样,也不过前年一场官司就人财两空,门可罗雀。为什么打官司,还不是府里那班人看他有钱,做好了圈套让他钻的呗”。

  “还有东乡的孙老爷在外头做官,贪得无厌,什么钱都敢拿,连朝廷拨下来的赈灾款都敢碰,到后来终于东窗事发,锒铛入狱,那下场也够惨的了,贪心烦恼多呀”!

  他们会晃着脑袋唏嘘再三:“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太多有啥用?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人生在世何必为了那富贵的虚名,整天劳形伤神,自讨苦吃,还是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实在啊”!

  听听他们的感慨,也蛮有道理,尤其是在那样的环境,那又是怎样的一个环境呀!

  一来所有一本万利,无本万利,包赢不输的买卖全都被官府垄断。就算是精明能干的小民也只能发点小财,顶多丰衣足食,要想发大财,做富豪,成功的可能性极小,微乎其微。想不知足,想不小富即安也没招。

  二来生产力水平低下,基本靠天吃饭,全社会可供分配的物质资源很少。平民百姓不知足,不肯小富即安,也就意味着在有限的物质资源分配中占据更多的份额,这势必与统治阶层的利益发生冲突,统治阶层从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出发,当然会希望平民百姓都满足于自身做奴做婢的现状,满足于每日的粗茶淡饭,能安分守己,顺时听天。所以,知足在中国历来是一种受到鼓励的美德,知足的人容易让上官放心,容易得到上官的信赖,而不知足则代表着野心勃勃、功高震主、危及上司的稳定与安全。

  三来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一个村落一座城池就是一个独立封闭的社会。在这些独立的小社会中,某个家庭能达到小富就令人称羡,就门楣生辉,主人就有成就感,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没有大富、巨富,我小富就是大富、巨富,就是大王也。”

  知足之人果真能常乐吗?未必,这里的足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足,真正的满足无需通过理性的认知才能获得,而是在欲望、需求获得满足之后自然而然的事。饥饿的人一顿酒足饭饱后;疲惫的人好好睡上一觉后;进京赶考的人金榜题名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后;无需自己对自己讲我应该满足了,才会满足。

  因而,知足常乐大多是聊以自慰的话和劝人的话。自己的追求无法达到,为了求得内心的平衡,回过头来看看,不如我的人大有人在,于是叹口气:“算了跟他们相比,我还算可以,应该知足了”。看到自己的亲朋好友不满于现状,而又无可奈何,便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好啦,别不知足,你要钱有钱,要地位有地位,多少人巴望着还得不到呢?”

  知足常乐的足是比上不足的足,这种足是低标准的足,低层次的足,象钱够用就行,够吃够喝就行,有个地方混混就行等。这样的足或许能让头脑简单的人真的满足,而且从此快乐起来,但决不能使志存高远者满足。如果硬要讲志存高远者也会知足常乐的话,那么他们的知足只是为了求得内心的安宁,人身的安全不得已而知足。于其说是知足常乐,倒不如说是知足常安,知足了,激流勇退了,方能保住有限的荣华富贵。否则,不要说高远的志向实现不了,就连身家性命也成问题。

  宋太祖赵匡胤看到他的元勋们,功成名就后仍不知足,还不赶紧全身而退,便干脆跟他们把话挑明:“人生如白驹过隙,所欲富贵者不过多得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日饮酒相欢,以终无年,君臣之间而无嫌猜,不亦善乎?”幸好他的元勋们也是些一点就通的人,都晓得知足常安的道理,不象朱元璋的穷哥们那样拎不清,不知足。因而,赵匡胤才得以留给后人“杯酒释兵权”的佳话。

国字号 发表于 2013-10-1 11:41:05

中国文化劣根性之十四——勤劳与节俭
——————————————————————————————————————————————————

http://manage.org.cn 2008-8-25 18:13:52 作者:赵伯平 来源:本站原创


  行走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村镇,眼中会不时地闪现过一幢幢造型新颖、装潢考究、价值不菲的小洋楼,但当我们惊羡于农民生活的今非昔比时,小洋楼前的水井又会引发出一连声的叹息,一吨水算它2元钱,三口之家一个月耗用15吨,所费不过30元,几十万的小洋楼造得起,一个月30元的水费却舍不得,在老外大慨又要百思不得其解了。

  农村的孩子大学毕业后进城拼搏上几年,渐渐有了自己的一番天地,首先想到的是把含辛茹苦的爹娘接出来享点清福,但常常要事与愿违。勤劳节俭惯了的爹娘,一下子离开自己熟悉的农舍竟变得六神无主,听说儿媳妇买一件衣服的花费差不多可以让乡下人吃上一年,便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一天下来没活干就象掉了魂似的。好不容易熬过半个月,说什么再也不肯呆下去,做儿子的拿他们没办法只有悉听尊便。

  这就是勤劳节俭的中国人民。勤劳与节俭早已深深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头上,浸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如有不信,但见我们随手拣来的一长串中国农耕社会有关勤劳与节俭的格言、民谚、诗文就够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

  传家二字耕与读,守家二字勤与俭;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能补拙;天道酬勤;

  人一能之已百亡,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早起三光,晚起三慌;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粥之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

  中国农耕社会人民的勤劳与节俭已经是确凿无疑的了,但洋洋自得者且慢,要知道他们的勤劳大多是不讲效率的勤劳,他们的节俭通常是迫不得已的节俭。他们一年到头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消耗在狭小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光知道手勤、身勤,不知道脑勤,仅管产出很少,所得很少(我不否认,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也是导致人民所得甚少的重要原因),还是日复一日地,劳作不止。这种勤是机械的勤,不但补不了拙,而且会越勤越拙,越勤越愚。这种缺少效率,缺少脑筋的勤显然是不会上升到勤则不匮的勤,天道酬勤的勤的。

  既然作为开源的勤不能给他们带来富裕,不能让他们养活全家,那只好转而求助于作为节流的俭,一人吃三碗干饭不够,就改为一人喝三碗稀饭凑合,节俭的养成主要是由于贫乏而非自觉自愿,虽然这并非是节俭的全部原因。这种俭,时间久了会变成一种是下意识的俭,不但开创不了一星半点事业,而且会越俭越萎,越俭越缩。

  外国人勤劳节俭的目的是为了明天的富足,希望明天会过得更好,因而他们由穷变富后,会很好的享受生活,品味丰裕;中国人勤劳节俭的目的似乎是为勤劳而勤劳,为节俭而节俭,因而他们由穷变富后会一如既往,贫穷时做什么,富裕后还是做什么。而且,只要精力允许会一直做到老,节俭到老。勤俭变成人生的桎梏,勤俭变成人生的悲剧,正应了俗语中讲的穷命,穷骨头。

  两个老太太在天堂相遇,中国老太太说:“谢天谢地,到昨天为止我终于攒足了钱,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美国老太太说:“感谢上帝,到昨天为止,我总算还清了所有的购房贷款”。同样是拥有自己的住房,一个苦苦期盼了一辈子,一个整整享受了一辈子。谁优孰劣,答案并不难寻。

  中国人关于消费的逻辑是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有钱不敢花,一辈子节衣缩食。外国人关于消费的逻辑是有钱就花,没钱借钱也要花,一辈子浪费,一辈子丰衣足食。中国人超前消费苦日子,为了应对假想中的尚未到来的苦日子,降低眼前的好日子,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外国人超前消费好日子,为了创造将来的好日子,改善眼前的苦日子,贷款买房,贷款学习充电。

  还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诸如“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发扬革命的老黄牛精神”等口号标语就已铺天盖地,但这么多年下来效果似乎并不好,总不尽人意,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其中不少理应走在老百姓前头,率先垂范的人老是只说不做,言行不一。他们私下里只希望别人勤劳,别人节约,别人充当老黄牛,自己却无时不在那儿大肆侵吞国家财产,挥霍浪费,喝牛血,扒牛皮,食牛肉。

  刚参加工作那阵子,每逢部门开例会,科长和老师傅们正襟危坐地教导我们新同志要积极要勤快,要尽快融入到企业中来。听见这话,所有新来的毛头小伙子谁也不敢怠慢,一个个早出晚归,见桌子就抹,见扫帚就刷,见领导就敬,见师傅就招呼。可好景不长,不到三个月,除个别意志坚强者还在那儿咬紧牙关外,其余全部泄了气。原来理应身教甚于言教的科长、师傅们既不回应也不领情,在他们看来先到为君,后到为臣。既是臣,是奴才就应该为我们提开水扫地。

  类似上面情形的事还有很多,恕不一一列举。所以中国农耕社会虽然是一个大力倡导勤俭的社会,但中国人的勤俭却是尊卑有别,长幼有别,上下有别,强弱有别,公私有别的。不少人在家中是标准的劳模,到外头却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大老爷;花自家的钱是锱铢必较,一分钱放在脖子上转三圈,花公家的钱似流水,一掷千金笑眯眯。

国字号 发表于 2013-10-1 11:41:14

中国文化劣根性的28个标识之十五 谦让
——————————————————————————————————————————————————

http://manage.org.cn 2008-8-27 12:06:20 作者:赵伯平 来源:本站原创


  谦让

  某乡绅一日大宴宾客,山珍海味一口气上了几十道,却很少有客人动筷,大伙儿谦来让去,谁也不愿多吃一口,生怕别人误以为自家穷得揭不开锅,没上过台盘。人人摆出一副吃惯西餐大菜的神气,指点餐桌,激扬文字,仅作象征性地表示。

  可事有不巧,一阵狂风刮过,灭了蜡烛,全体立即陷入一片黑暗中,正当主人为情急之下,找不到火而忙不迭抱歉时,忽闻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主人大惊失色,等到点上蜡烛一看,不多不少,但见七把叉齐刷刷地插在一双正死死抓住盘中烤鸡的手上。

  这是一幅展示国人谦让精神的生动图画。但还不够,要想完整地表现我们博大精深的谦让文化,还得加上梁实秋先生有关让座时的精彩段子:“一群客人挤在客厅里,谁也不肯先座,谁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渐渐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

  于是你推我让,人声鼎沸,辈份小的,官职低的,垂着手远远的立在屋角听候调遣,自以为有占首座或次座资格的人无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过他们表现谦让美德的机会,有的说:“我们叙齿你年长!”有的说:“我常来你是稀客!”有的说:“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实固然是为让座,但是当时的声浪和唾沫星子却都表示象在争座,主人腆着一张笑脸,偶然插一两句嘴,作鹭鸶笑。

  这场纷扰要直到大家的兴致均已低落,该说的话差不多都已说完,然后急转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该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无苦恼之象,而往往是显得踌躇满志,顾盼自雄的样子。

  看过一出谦让的闹剧,我们对谦谦君子们的真情实意该略知一二了。究竟什么是谦让呢?谦让由谦和让两出戏组成,谦是引子,谦是为后面的让做准备,做铺垫;让才是目的,才是主题。卑者幼者谦,尊者长者也谦,到底谁让谁呢?当然是卑让尊,幼让长。

  因为谦让文化是礼治文化的一个分支,卑者幼者功再大,水平再高,面对尊长时也得先自谦自贬一番:“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大家的支持,离不开上官和老先生们的帮助”;“我虽然有了一点小小的进步,但跟在座的老先生们相比,还差得很远,还需要继续学习,继续提高”;“我前面虽从事过部门管理,有一定的组织指挥能力,但跟李大人相比,还有明显的不足,还难以胜任新的领导岗位”。

  谦卑、谦卑,一谦就卑。“你既然晓得还赶不上我尊长,那你就得按礼让文化的要求给我从名利身边让开。我尊长者虽然也谦,但不过是虚晃一枪,我作为尊长的客观现实是存在的,是谁也否定不了的。叫你们卑者幼者自谦,就是怕你们出了点成绩,有了点进步就不知道姓什么,分不清高低贵贱,妄想在分配实利时和我们尊长平起平坐。”所以,尊长的谦让是形式上的谦让,礼仪上的谦让,而卑幼者的谦让才是名利上的谦让,真正的谦让。

  让卑幼者在名利面前先谦后让,比粗暴地,直接地让他们走开要艺术得多,含蓄得多,体面得多。农耕社会的尊长们真正是手段高明,用心良苦哟!既能稳稳当当,兵不血刃的获得实利,又不失优雅潇洒的谦谦君子之风。名利双收,好一个神奇的谦让文化!

    假如没有这神奇的谦让文化,所有的尊长卑幼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共舞,那尊长们岂不是图有虚名,还有什么实在的价值?岂不乱了套,尊者不尊,长者不长,国将不国了呀!如此神奇的谦让文化不但有效地避免了尊卑长幼之间瞎争一气的混乱局面,而且开创了一团和气的大好形势,应该继续让它发扬光大下去,谦让万岁。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质疑这谦而后让,让而后和的真实。讲尊长们谦而后让,让而后和自然是没有问题,但卑者幼者呢?他们的心平气和真是诚于中而形于外吗?不会,肯定不会!他们嘴上虽然讲成绩离不开大家,自己的水平不如老先生,但心里并不糊涂,他们的谦是言不由衷的谦,迫于情势的谦,他们的谦是一种策略,一种手段,并非出于至诚。明摆着自己水平比尊长高,功劳比尊长大,却还要一个劲地自谦自贬,一个劲地做缩头乌龟,能叫人心平气和吗?

  表面上的谦和掩盖了实质上的纷争,桌面上不能得到的正当权益只好想办法从桌底下偷。诚实的变得虚伪,热情的变得冷酷,厚道的变得自私。从这个角度上讲谦虚并不能使人进步,明智才能使人进步。准确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是自知之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继续努力学习是明智。明智的人,有崇高追求的人才会永不满足,永远向前。

  有些平庸的尊长自己无能不说,还容不得卑幼者有所作为。看到卑幼者跑到了前头,自己不是谦虚地向人家学习而是把眼光盯在他们的态度上,好象卑幼者有了成绩就该低三下四,就该反过来把尊长捧到前面,不然就是目无尊长,骄傲自满。

  这等尊长们的口头禅是:“请放谦虚一点”动辄指责人家满瓶不摇半瓶摇,言下之意自己是满瓶。如果卑幼者真有什么夸大其词,名不符实的地方,你尊长完全可以坦率地讲,他们有成绩你无法否定就转移话题,指责他们不谦虚。而谦虚没有标准,看不见,摸不着,真够厉害的!

  我不反对在公共场合对老弱病残者谦让,年青力壮的主动为他们让座让路,理所应当。我要反对的是该让的时候不让,不该让的时候拼命地让,把谦让当作一种沽名钓誉,或压制别人的武器。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管理人必读(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