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主 发表于 2013-10-3 20:49:13

都来读好书之《社会动物》

基本信息作 者:戴维·布鲁克斯 著,佘引 译http://e.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42370a4c9e510fb37c197095e931c893/b21c8701a18b87d68385efea070828381e30fd04.jpg社会动物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6-1
版 次:1页 数:字 数:
印刷时间:2012-6-1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I S B N:9787508632445包 装:精装
2作者简介戴维·布鲁克斯,《纽约时报》著名且非常受欢迎的专栏作家。他曾任《标准周刊》杂志的资深编辑,也为《新闻周刊》和《亚特兰大月刊》等杂志撰文。他还为每周播出的PBS夜间新闻节目担任时事评论主播。
3内容简介一个关于爱、性格和成就的故事,而且很快会成为你读过的最幸福的成功故事。
作者在书中精心刻画了两个栩栩如生的角色,他们是一对美国的夫妻:丈夫哈罗德出身中产阶级家庭,妻子埃丽卡则是来自贫民区破碎家庭的中墨混血儿。哈罗德和埃丽卡经历着人生的磨炼,逐渐变得成熟、睿智,这是本书中的故事之所以如此让人愉悦的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关于人类成功和交流的故事,是两位主人公继承双亲与祖辈的优良传统,经历考验与磨炼,最终决定相守一生的故事。
它不同于一般励志书所定义的表象化的成功——高智商高学历、一技之长、令人羡慕的工作、显赫的身份地位。本书所探讨的是更深层面的东西。关于成功,本书的观点是:情感比纯粹的理性更为重要,社会关系比个体选择更为重要,性格比智商更为重要,灵活应变的有机系统比线性呆板的机械系统更为重要,群体智慧比个体思考更为重要。
4目录前言 // IX
第1章 决定相爱
初次见面时的第一印象 // 3
初次约会,互生好感 // 8
作出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 13
爱的角色 // 15
第2章 经营婚姻
新婚夫妻的磨合之道 // 21
新生命的孕育 // 24
第3章 亲子世界的交流
生活完全被打乱了 // 32
母亲与婴儿间的非语言交流 // 34
镜像神经元与模仿能力 // 36
笑是一种本能的社交方式 // 39
第4章 探索与认识世界
5媒体评论读此书,你会増进自我反思的智慧,并且对上帝在人类身上隐藏的创造奥秘更加惊叹!
——赵晓,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这是一位新闻评论员的探险记,他大胆闯入自己未必在行的两个领域:科学与文学,并希望把二者结合起来。效果如何?读者自有评判,但其勇气实在令人敬佩。
——王绍光,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多少人一直认为成功就是赚更多的銭。《社会动物》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想既成功又快乐,我们一定要有能力向他人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要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得更好,包括家人、同事、朋友。特别是那些个性与我们不一样的人。
做父母、老师或主管的人,一定能自这本书中获益良多。
——大中华区卡内基训练负责人 黑幼龙
心理学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你我幸福的重要源泉。这本书探讨了我们作为社会动物的言行举止,并介绍了近年许多精彩的大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让人对自己的幸福有更深刻的理解。
——张怡筠,情商教育专家
我是谁?如何收获丰盛人生?当各种成功学大行其道,这本书却安静地颠覆了众人信奉的游戏规则:爱,情感,美德与直觉。30年的科学研究证明原来这些“软实力”才是“硬道理”,回归人类社会的存在规律才能收获个体生命的最大成就,因为我们都是“社会动物”。
——汪冰,积极心理学家
全书观点充满权威性,令人印象深刻,而且视野宽宏。
——《新闻周刊》
在书中,布鲁克斯将众多研究的最新成果聪明地融汇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中,可谓天才之举。
——《华尔街日报》
一本关于潜意识如何影响我们人生的书,让人着迷。布鲁克斯将那些枯燥乏味的行为心理研究,以一个幸福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可谓妙笔生花。
——《经济学人》
本书实现了社会学、智力和寓言故事的完美混搭,真是不可思议!
——《柯克斯书评》

南岛主 发表于 2013-11-5 20:21:56

一个关于爱、性格和成就的故事,而且很快会成为你读过的最幸福的成功故事。作者在书中精心刻画了两个栩栩如生的角色,他们是一对美国的夫妻:丈夫哈罗德出身中产阶级家庭,妻子埃丽卡则是来自贫民区破碎家庭的中墨混血儿。哈罗德和埃丽卡经历着人生的磨炼,逐渐变得成熟、睿智,这是本书中的故事之所以如此让人愉悦的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关于人类成功和交流的故事,是两位主人公继承双亲与祖辈的优良传统,经历考验与磨炼,最终决定相守一生的故事。它不同于一般励志书所定义的表象化的成功——高智商高学历、一技之长、令人羡慕的工作、显赫的身份地位。本书所探讨的是更深层面的东西。关于成功,本书的观点是:情感比纯粹的理性更为重要,社会关系比个体选择更为重要,性格比智商更为重要,灵活应变的有机系统比线性呆板的机械系统更为重要,群体智慧比个体思考更为重要。
1第一部分
这将会是你读过的最快乐的一本书。本书介绍了两位活得充实的成功人士,他们拥有令人向往的职场生涯,赢得了朋友的尊重,而且为自己生活的社区、所在的国家和全人类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第1节:社会动物(1)


潜意识的成功力量

这将会是你读过的最快乐的一本书。本书介绍了两位活得充实的成功人士,他们拥有令人向往的职场生涯,赢得了朋友的尊重,而且为自己生活的社区、所在的国家和全人类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令人惊异的是,这两位主人公并不是那种生下来就出类拔萃的高智商天才。他们的确在“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和智商测验之类的评估中取得过马马虎虎的成绩,但他们在身体和思想方面都没有表现出任何天赋异禀的迹象。他们的长相还算顺眼,但算不上出众。他们喜欢打网球、徒步旅行,但他们在高中时代并不是同学和朋友们公认的运动健将,也没有人断定他们能够在某些领域取得伟大的成就。然而,最终他们拥有了成功的人生,认识他们的人都觉得他们是上天垂青的幸运儿。

他们到底是怎样取得成功的?他们拥有经济学家所谓的“非认知性技能”,此类技能包括所有无法被轻易辨认和测量但却能让人生活幸福、事业有成的潜在特质。

一方面,他们拥有很好的个性。他们精力充沛,诚实坦率,值得信赖。在遭遇挫折时,他们会坚持不懈地尝试,也肯承认错误。他们拥有充足的自信心来应对风险,也具备足够的诚信来持守承诺。他们尝试发现和弥补自身的不足,为自己的过错赎罪,并且拥有足够的自控力,以免因一时的冲动而做出恶劣的举动。

另一方面,他们也拥有另一种同样重要的能力—“街头聪明”。他们善于对人物、情境和观点作出解读。如果让他们面对一大群听众,或者将堆积如山的文件、报告摆在他们面前,他们直觉就知道该怎么办—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怎样做能取得丰硕成果、怎样做只是白白浪费时间。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的技巧,就像娴熟的水手在大海中导航的技巧一样。

古往今来,教导人们如何取得成功的书籍不计其数,但这样的书籍往往只描述了生活的粗浅表面。它们会介绍成功人士选择了什么样的大学就读,学习了哪些职业技能,怎样理性地做出决策,具备哪些人际交往的技巧。这样的书籍往往聚焦于成功的外在表象:智商、金钱、名望或者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本书所探讨的是更深层面的东西。书中的故事强调了内心领域所起到的作用—情感、直觉、偏见、盼望、遗传倾向性、个性特征和社会行为准则在潜意识领域中的影响。该领域的各种因素最终形成了人的个性,使“街头聪明”不断发展完善。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意识变革的时代。在过去几年里,遗传学家、神经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和其他领域的专家在研究人类成功的内在机制方面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他们的一个核心发现就是,影响人们活动最主要的因素并不是意识层面的思维,而是潜意识层面的思维。

潜意识并不是孑遗器官,需要我们去征服它才能作出明智的决定。潜意识也并非见不得光的阴暗黑洞,充斥着被压抑的性欲。相反,潜意识是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绝大部分的选择以及许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思维活动都发生在潜意识当中。这些潜藏在意识之下的进程正是造就成就的原因所在。

在《陌生的自己》(Strangers to Ourselves)一书中,来自弗吉尼亚大学的蒂莫西?威尔逊(Timothy D. Wilson)提出,人的思维在任何时刻都能同时接纳多达1 100万条信息。然而,即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人也只能有意识地关注这些信息中的40条而已。威尔逊写道:“部分研究人员甚至提出,几乎一切思维活动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所谓‘意识’或许只是一种幻觉。”或者说,意识所起到的作用只不过是在为潜意识的所作所为寻找解释而已。
第2节:社会动物(2)


包括威尔逊在内,这本书提到的绝大部分研究人员并没有激进到这种地步,但他们的确相信,意识之外的心理活动能够形成我们的思想见解,影响我们的判断抉择,塑造我们的个性特质,为我们提供生存发展的技巧。耶鲁大学专家约翰?巴奇(John Bargh)认为,就像伽利略“将地球从宇宙核心这一特殊位置挪开”一样,这场心理学革命已经“将意识从人类行为核心这一特殊位置挪开”了。这本书也会告诉你,意识并不是日常生活的核心。书中的故事会为你指明一条更深层次的成功之道,同时也会重新定义成功的概念。

充满情感的潜意识世界

尽管人类是通过科学手段才认识了自己的内心领域,但这片领域并不是枯燥刻板的,而是充满了情感的魔力。如果说针对意识的研究更偏重于理性与逻辑分析,那么针对潜意识的研究就更偏重于情感与感性认识。如果说表层思维偏重于个体力量,那么深层思维则偏重于人际关系的力量。如果说表层思维渴求地位、金钱与喝彩,那么深层思维则渴求和谐与关爱—当人们为考验、目标和爱而全心投入时,自我意识就会悄然消散。

如果把意识比做站在指挥台上的将军,置身于世界之外来观察世界,以线性思维和语法逻辑来分析事物,那么潜意识就好比数以百万计的侦察兵,散布在世界之中,不断发回潮水般的信号,引发瞬时响应。他们与周围环境之间没有距离,完全融合在环境当中。他们的活动范围十分广泛,也会渗透到别人的思维、情境和观念之中。

这些侦察兵为事物涂抹上情感的意味。当偶尔遇到老朋友时,潜意识就营造出亲切的暖流;当不慎陷入黑暗洞穴时,潜意识就营造出恐惧情绪;当面对美丽的风景时,潜意识就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感觉。领悟光明令人高兴,感知不公产生义愤。每种感觉都有着特殊的含义、质感和力量,使思想里充满着感受、刺激、判断和欲望等反应。

这些信号并不足以控制我们的生活,但它们足以塑造我们的世界观,如同精神层面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一样引导我们,让我们跟随既定的轨迹前行。如果说如将军一样的意识凭借数据思考,用规范的书面语说话,那么如侦察兵一样的潜意识就将情感具体化,使用小说、诗歌、音乐、图片、祷告和神话作为表达形式。

我并不是一个轻易表达感情的人,我妻子很清楚这一点。或许你也听说过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把中年男人的大脑跟脑电波扫描仪连接起来,让他们观看恐怖电影,然后向实验人员描述对自己妻子的感觉。仪器显示出他们在这两种状态下的脑电波图形一致—无论在看恐怖电影还是想到妻子时都处于深深的恐惧当中。我很理解这种感受。尽管如此,但如果你忽略了我们心中爱慕、恐惧、忠诚与反感的情感波动,就忽略了内心最基本的领域,忽略了那些足以决定你想要什么、怎样观察这个世界、如何进取、如何坚持克制的心理过程。所以,我会从内心活动的角度出发,介绍两位幸福的主人公。

写作本书的首要目的

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让你了解到,当我们的生活处于充裕状态,情感受到恰当的滋养与指导时,我们的潜意识系统是什么样子。通过上千个现实案例,我会试图阐明意识和潜意识是如何互相影响和配合的,意识“将军”是如何“训练”潜意识“侦察兵”并听取其汇报的。从另一个层面阐释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Daniel Patrick Moynihan)的观点,即人类进化的核心真理在于潜意识进化的重要性。人性的核心真理在于意识可以影响潜意识。
第3节:社会动物(3)


我写这本书首先是因为,迄今为止,尽管很多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都对潜意识展开过研究,但他们的工作成果往往互不相关,成了学术上的一个个孤岛。我会试图把他们的学术成果融会贯通,以便进行全面的叙述。

其次,我会尝试展示此类研究对我们理解人类本性的方式所造成的影响。脑科学研究或许不会创造出全新种类的哲学,但却可以为某些备受质疑的哲学观念提供有力的佐证。当今一些研究结果提醒我们,情感比纯粹的理性更为重要,社会关系比个体选择更为重要,性格比智商更为重要,灵活应变的有机系统比线性呆板的机械系统更为重要,群体智慧比个体思考更为重要。简而言之,强调理性逻辑的“法国式启蒙运动”失败,强调感性认知的“英国式启蒙运动”获胜。

再次,我会尝试分析这些研究结果所带来的社会、政治和道德结论。弗洛伊德首次提出“潜意识”的概念时,对文艺评论、社会思潮甚至政治分析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我们现在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潜意识的概念,但这些新的研究结果还未给社会思潮带来广泛影响。

最后,我将试图对抗当前西方文化中的一种偏见:意识决定论。意识往往并不会注意到更深层次发生的事情,以为自己就是主角,可以处理一切事情,尽管这些事情并不是它所能控制的。它所创造出的世界观只强调它能理解的那些要素,却忽略了其他部分。

我们习惯了按照这种狭隘的方式描述我们的生活。柏拉图认为只有理性才是人类大脑中的文明因素,只要理性抑制住大脑中野蛮原始的情感,我们就应该感到高兴。理性主义者认为理性就是智慧的最高层次,人只要用理性克服不良癖好和迷信,就能获得心灵的解放。19世纪末出版的《化身博士》

(Dr. Jekyll and Mr. Hyde)一书集中阐明了这样的观点。主人公的正面人格—科学天才“杰克尔博士”(Dr. Jekyll)代表了他的意识,而主人公的负面人格—野蛮、残忍的“海德先生”(Mr. Hyde)则代表了他的潜意识。

这样的荒谬学说并不少见,其中一些已经销声匿迹,但人们仍然普遍不了解潜意识对自己日常生活的影响。学校招生时仍然靠智商测验而非实践能力来评价应试者。诸多学术领域仍然把人类当成理性的、可以实现效率最大化的机器。现代社会已经异化为一个巨大的机器制造车间,向人们灌输难懂的生存技能,却忽视了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和情感能力。孩子们接受严酷的训练,以应对无数次考试。然而,对于像跟谁结婚、跟谁交朋友、喜爱什么、憎恶什么、如何克制冲动这样真正重要的人生决定,他们几乎只能靠自己慢慢领悟。我们善于谈论物质激励,但不善于谈论情感和直觉。我们善于传授技术技能,但对于像性格这样更加重要的东西,我们几乎不曾谈及。

写作本书的另一个目的

新的研究成果让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自己,但我承认,本书之所以引述这些研究成果,只是为了回答更为具体的问题。我的职业是政治与政策评论员。最近几十年间,美国重大政策的结果往往令人失望。自1983年以来,美国政府一再改革教育体制,然而在无数激励机制的诱惑下,仍然有超过1/4的高中生选择辍学。我们努力减少种族歧视,让黑人能取得跟白人一样的成就,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我们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读大学,却不明白为什么相当多的大学生最终无法毕业。
第4节:社会动物(4)


我们使出浑身解数来遏制日益蔓延的不平等现象,刺激经济流动性,为孩子健康成长而遏制单亲家庭潮流,避免因党派立场导致的派系纠葛影响政治局势,改进经济结构以避免经济危机。近年来,俄罗斯尝试培育真正的自由市场经济,中东地区尝试民主政治,非洲努力刺激经济发展,而这些努力大多以失败告终。

这些失败都具有相同的特征:建立在对人类本性过于粗浅的认识之上。许多政策仅仅是基于非常粗浅的人类行为模型,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只关心可以定性测量的特征与关联的书呆子们提出的。立法者会投票通过这样的政策,尽管他们几乎对人类行为的深层根源毫不了解。执行这些政策的官员对人类的了解也仅限于“什么是无法让步的底线”、“什么是可以讨价还价的条件”,所以这些政策会失败,以后的政策还会失败,除非相关人士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类的本性。

关于两个人的成功故事

为了阐明潜意识能力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些能力在恰当的情境下如何让人取得成功的,我会跟随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足迹阐述这些问题。早在1760年,卢梭就完成了代表作《爱弥儿》(Emile),这本书旨在论述人类应怎样接受教育。卢梭不是把自己局限在对人性的抽象描述当中,而是塑造了一个名叫爱弥儿的主人公,并且为爱弥儿设计了一位导师,借助两人之间的关系来展示幸福具体是什么样子。这种独创性的模式让卢梭大有发挥空间,可以将文章写得兴味盎然,描绘出普遍趋势是如何影响个人生活的。

虽然我根本比不上卢梭的才气,但却可以借用他的方法。为了阐明新近的科学发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我塑造了两个主人公—哈罗德和埃丽卡,借助这两个人的言行来展示人生的变化过程。整个故事以当代社会为背景,也就是21世纪早期,因为我希望描述当前人类生活方式的不同侧面。我会在同一个时代内描述主人公的整个人生轨迹:出生、上学、交友、恋爱、工作、成功以及老去。我会通过这些情节来描述基因对个人生活的塑造作用、大脑生化反应的机制,以及家庭结构和文化范式对个人人生道路的影响。简而言之,我塑造这两位主人公,是为了搭建起具体与抽象之间的桥梁。

关于交流的故事

哈罗德和埃丽卡经历着人生的磨炼,逐渐变得成熟、睿智,这是本书中的故事之所以如此让人愉悦的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关于人类发展进步的故事,是两位主人公继承双亲与祖辈的优良传统,经历考验与磨炼,最终决定相守一生的故事。

这也是一个关于交流的故事。当你深入地看待潜意识时,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开始变得有点模糊,那些构建我们思维的过程在人与人之间是相通的。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我们这样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别人成为了现在他们那样的人。

作为会思考的个体,我们与其他动物截然不同,因为我们拥有理智天赋。罗丹的著名雕像《思想者》就表现出了这种人类气质—手托下巴、独自沉思。事实上,我们远胜于其他动物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拥有非凡的社会技能,包括教育、学习能力、同情和感情流露,以及文化与制度的缔造、复杂社会精神结构的构架等。我们是什么?我们就像思想感情的核心交通枢纽,亿万种感觉、情绪和信号每时每刻都汇聚在这里。我们是信息中心,尽管对具体过程并不太了解,但我们还是有能力对交通状况进行疏导—转移注意力,作出选择与承诺。当我们的交流网络足够完备时,我们才能够真正拥有自我。我们寻求更深入、更彻底的沟通,这是我们最关注的事情。
第5节:社会动物(5)


因此,在开始讲述哈罗德和埃丽卡的故事前,我希望先向你介绍一对真正的伴侣,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Douglas Hofstadter)和卡罗尔?霍夫施塔特(Carol Hofstadter)。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是印第安纳大学的教授,与夫人卡罗尔真心相爱。他们经常推掉宴会的邀请,自己在家做饭,饭后一起洗碗,反思不久前两人之间的对话。

不幸的是,卡罗尔因脑瘤去世了,当时他们的两个孩子分别只有5岁和2岁。几周后,道格拉斯偶然看到卡罗尔的照片,于是在自己的著作《我是一个奇异的环》(I Am a Strange Loop)里写道:

“我凝视着她的照片,感觉自己似乎就在她眼睛深处,突然我泪流满面,自言自语道:‘那不就是我嘛!那不就是我嘛!’这句话勾起了我很久以前便有过的种种想法,我觉得我们夫妻俩的灵魂已经融为一体,我们俩灵魂的核心内容是对孩子们未来的希望与梦想。我觉得我们的这些想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充满默契,我们俩已经做到了心心相印,正如我在结婚生子前所朦胧憧憬的那样。我意识到,尽管卡罗尔已经去世,但她心灵的核心部分并没有因此完全丧失,它深植于我的大脑中。”

古希腊人常说:“痛苦是通往智慧的必经之路。”妻子去世带给道格拉斯的痛苦,让他产生了特殊的感悟。作为科学家,他每天都在反复证明这一点。感悟的核心内容在于,在我们难以察觉的潜意识领域中,存在着一些能够在人生旅途中引导我们的观念和情感,这些观念和情感会通过友谊和爱情传导。潜意识并不是充满原始本能冲动的领域—充满了痛苦和恐惧,而是灵魂得以碰撞、交汇、升华的领域。潜意识会自动收集悠悠岁月里积累的人类智慧,承载着全人类的灵魂。本书无意涉及神学领域的问题,但如果造物主的确存在,那么他肯定也存在于潜意识领域之中,让大脑产生感情,让爱引发神经元的重组。

潜意识是冲动的、情绪化的、敏感且不可预测的,它有着自身的不足,需要克制和监管。不过,它也可以大放异彩。它可以处理海量数据,做出勇敢、创新的决策。最重要的是,它具备惊人的交流能力。人们的潜意识都是外向的,它希望人们开朗、健谈,在工作、恋爱、家庭生活、社交、工作团队中多多交流。它希望让人处于更广泛的人际关系中,因为这是人类达到成功状态所必需的。它渴望和追寻着爱,追寻着如同霍夫施塔特夫妇那样的共融。在人能够拥有的所有幸福当中,爱与共融是最美妙的一种。

第1章 决定相爱

繁荣与萧条交替循环的经济危机周期定律再度发挥作用,挤兑狂潮与华尔街大崩盘的场景再度上演,“稳健派人士”随之再次成为成功人士的典范。稳健派人士并不是依靠投机对冲基金暴富的,也不是依靠其他类型的金融炒作手段致富的,他们是脚踏实地一步步努力攀登上成功精英的阶梯的。他们在上学时就是优等生,早已建立起稳固的社会关系,按部就班进入不错的公司,有可靠的医疗保险和投资计划。财富就像雪花一样轻轻飘落在他们的肩头。

在美国西部的城镇,你时常可以见到典型稳健派人士的饭局。其中一位刚刚从中国回来,刚独自骑车500公里支持对抗乳糖不耐受症公益活动,这会儿他暂时停下来参加一家企业的董事会议。他有着中性的帅气,比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稍胖,头发乌黑。你要是在洛杉矶街头看见他,肯定会打听:“那个一脸明星相的帅哥是谁?”他的两腿自然交叉着,极其修长,好像根本就没有粗壮的大腿,而是由两段纤细的小腿连接而成。

南岛主 发表于 2013-11-5 20:22:25

第6节:社会动物(6)


他的声音温柔无比,就像穿着丝袜踏过波斯地毯时发出的柔美之声—他的沉着、冷静简直让奥巴马总统相形见绌。他在参加克林顿夫妇举办的“克林顿全球名流慈善聚会”时与他的妻子相识,当时两人发现彼此都戴着同一款支持“无国界医生组织”的手镯,都在同一个教练那里学习瑜伽,都曾经在上学时拿过“福尔布赖特奖学金”,获奖时间不过相距两年而已。他们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或许他们最大的分歧就是日常锻炼项目的不同。由于某些原因,今天上流社会的男士主要锻炼下半身肌肉,倾向于跑步、骑车等项目,而上流社会的女士往往尽力锻炼自己的躯干、上臂和前臂,以便她们可以在整个夏季都能穿着无袖礼服,还能使出“空手碎大石”的绝招。

这位“优雅型”先生与这位“健美型”女士结婚了,婚礼是由比尔?盖茨夫妇主持的。婚后他们很快就生育了三个完美的孩子:天资聪颖、有同情心、有艺术天赋。跟绝大多数上流社会家庭的孩子一样,这些孩子擅长小众运动项目。几百年前,知识精英们发现自己在橄榄球、棒球和篮球等方面无法取得好的成绩,于是就向印第安人学习了曲棍球,总算又创造出自己可以主宰的运动项目了。

孩子们在环境单纯、学习氛围浓厚的高中里表现出色,假期则在德国的科学实验室里度过。等他们读到高三,父母跟他们谈话,严肃提醒他们已经到了阅读《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的年龄。他们去那些拥有不错运动团队的名牌大学求学,比如杜克大学、斯坦福大学之类,然后开始了令父母都为之骄傲的职场生涯,比如先跳几年芭蕾舞,再摇身一变成为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

稳健派人士走进一个房间的时候,往往会让里面的其他人感到自卑。由于他们的真诚、谦虚和友善,这种效应被明显放大了。他们最大的消遣就是邀请你跟他们一起共度周末。你需要在周五下午抵达他们的私人机场与他们碰面。他们或许只携带了一个手提袋,因为作为私人飞机的主人,他们实在不需要考虑自己携带行李的问题。

如果你接受了这样的邀请,那么最好随身揣上几块压缩饼干,因为这些新时代绅士们信守的生活原则可能会让你饿个半死。他们的原则很简单:选购耐用品时无比奢侈,购买消耗品时能省则省。他们会邀请你乘坐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湾流5号”私人飞机,却给你吃从街头连锁店买来的已经不再新鲜的火鸡三明治;他们会让你住在有9间卧室的别墅里,但里面的家具都是从超市买来的。到了周六,他们提供的午餐就像是“减肥餐”—4片生菜叶涂上3克金枪鱼做成的沙拉,因为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像他们一样按照健康减肥标准进食。

豢养体型庞大的大狗,在稳健派人士圈内已经成为时尚,而且他们喜欢把这些庞大如熊的猎犬以简?奥斯丁(Jane Austen)作品里的人物命名。这些大狗就像圣伯纳犬和迅猛龙的杂交品种,会懒洋洋地把大嘴搭在桌子上甚至路虎车的顶上。至于周末活动的安排,则是以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为主,主人偶尔会停下来兴致勃勃地询问客人对全球经济情况的看法,或者吹嘘一番自己跟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等名流的往来。到了晚上,主人会带客人吃着冰激凌散步,到旁边的度假胜地逛一圈。街上的人们如果认出主人,或许会不由自主地鼓掌表示敬意。稳健派人士到这种地方来,只是为了感受一下他人羡慕自己的氛围。
第7节:社会动物(7)


初次见面时的第一印象

盛夏的一天,在这样一个度假胜地,一男一女初次碰面。他们都近而立之年,即将成为本书男主人公哈罗德的父母。你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这两个后来成为父母的人虽然善良,但也有点肤浅,尽管他们的儿子以后会才智非凡、雄心勃勃、见识广博。他们都是被稳健派人士热情邀请到这里来度假的,自己也希望有朝一日成为成功的稳健派人士,只是现在已经被弄得疲惫不堪。他们各自跟其他年轻职场人士住在不同的宾馆,只是碰巧因为一位朋友安排的午餐聚会才偶然相遇。

他叫罗伯,她叫朱莉娅,两人是在餐厅门口初次见面的。两人看见对方时都自然地露出了笑容,心灵深处某种原始的冲动似乎被触发了。他们分别打量着对方。作为男人,罗伯可以用肉眼观察到很多细微的特征,因为早在古老的更新世时期,人类的男性祖先就需要勇敢面对一个令人困惑的事实:女人在排卵期并不会像雌性动物一样在外貌上有明显的变化。从那时起,男人就要学会辨别配偶处于可繁衍期的方法。

所以罗伯投向朱莉娅的目光就是在搜寻那些细微特征,取向正常的男人看到女人时多少都会如此。戴维?巴斯(David Buss)采访了37个不同群体中的上万个男人,最后发现全球男人公认的“女性美”标准几乎一致。几乎来自所有地区的男人都看重光滑细腻的皮肤、丰厚圆润的嘴唇、飘逸有光泽的长发、端正对称的脸蛋、较短的下巴和人中,而且认为女人的最佳腰臀比例约为0.7。一项对数千年来绘画作品进行的研究发现,这些绘画作品中所有美女的腰臀比例都接近0.7。《花花公子》杂志封面兔女郎的腰臀比例也趋近这个数值,尽管她们整体上往往显得过于丰满。以骨感著称的模特崔姬,其腰臀比例是0.73。

罗伯喜欢他所看到的她。他模模糊糊地感觉到她的举止非常端庄文雅,充满了自信。他喜欢她脸上洋溢的笑容,潜意识注意到她的眉毛微微下垂。控制眉毛的肌肉叫“眼轮匝肌”,它不可能被有意地操控,所以眉梢下垂就意味着这笑容是真诚的而不是伪装出来的。

罗伯觉得她总体上算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异性,并且潜意识里清楚有魅力的人通常能挣到令人瞩目的高工资。

罗伯也喜欢她的胸部曲线,这是发自本能的欣赏。他大脑深处某些地方存储的知识提醒他,乳房不过就是一种身体器官,由皮肤和脂肪组成的器官。然而他却无法按照那种方式来思考,他在日常生活中时不时就会注意到周围女性的胸部曲线。只要在白纸上画一条类似的曲线,就足以吸引他的注意力。看到像“奶子”这样的粗俗词汇,他会感到烦恼不已,因为这个丢人现眼的词汇根本不配用来描述如此神圣的事物。当女人们使用这个词的时候,他更认为这是在有意嘲弄他内心对乳房深深的眷恋。

当然,女性的乳房进化到现在这样大,本来就是为了挑逗起这样的反应的。除此之外,我们找不到女性的乳房比其他灵长类动物的乳房大这么多的原因,母猿就是平胸的。女性的大乳房并不会在哺育下一代时提供更多的乳汁。它们如此硕大并不是因为营养学的缘故,而主要是为了向男性的大脑发送原始本能的性挑逗信号。相比于身材普通、脸蛋诱人的异性,男人们通常更喜欢身材诱人、脸蛋普通的异性。大自然绝对不会迁就艺术,但的确能创造出艺术品。

在遇到她未来的另一半时,朱莉娅表现得更加平静。这并不是因为她明知面前的这个男人热情似火,但却并不心动。女人对男人产生以身相许的念头时瞳孔会放大。女人更偏爱容貌端正、比自己年龄略长、略高大强壮的男人。根据这些标准以及其他潜在标准,她未来的孩子父亲还算合格。
第8节:社会动物(8)


但是,按照女人的天性和她从小所接受到的教育准则,她应该保持矜持,不能随便相信男人。全人类中有89%的人不相信一见钟情,她正是这种人。此外,她更在乎未来配偶的身份而不是外貌。一般而言,女人不容易像男人那样被外貌所引诱,这种特征几乎让色情行业损失了整整一半的潜在市场。

这是因为尽管更新世时期的男人可以通过一眼就能看出的生理特征来选择配偶,但更新世的女人却面临着更为复杂的问题。人类婴儿需要被抚育好些年才能学会自力更生,而在史前环境中,无助的单身母亲并不具备获得充足食物来养活全家的能力。她不可以仅仅为了性生活来选择对象,而必须考虑到伴侣的陪伴及其对家庭的帮助。直到今天,当女人看上潜在的对象时,她的交往计划仍然比男人要慢一拍。

这就是男人总是更急于上床的根本原因。一项曾多次重复进行的简单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研究人员雇用一个风姿绰约的女人去勾引男大学生,主动向他们提出上床的要求。研究数据表明,通常会有75%的男大学生同意这样做。而当研究人员雇用一个玉树临风的男人去勾引女大学生,同样主动向她们提出上床的要求时,没有任何一位女大学生同意。

女人这样小心谨慎是有充足的理由的。尽管绝大多数男人是有性能力的,但如果让他们长期持续地履行这种义务,他们总会从强悍无比退化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其间往往会有较大的变数。男人很容易沾染上吸毒、酗酒等恶习,容易因争强斗狠而被谋杀,也容易抛弃子女一走了之。尽管男女两性中都有让人失望的“浑蛋”,但男人当中的“浑蛋”更多。女人早已了解到不能仅仅依靠第一印象,必须在长期交往中评估对方的可信赖程度和社会生存智慧。

所以当罗伯寻找乳沟的时候,朱莉娅正在寻找对方值得信赖的迹象。她并不是有意这样做的,千万年积累下来的基因本能和社会文化已经让她不再轻信他人。

约克大学学者玛丽昂?伊尔斯(Marion Eals)和埃尔文?希尔弗曼(Irwin Silverman)所作的研究表明,女人对场景细节、房间里物品摆放位置等内容的记忆力比男人强60%~70%。在过去几年里,朱莉娅已经逐步学会按照自己的观察能力对男人进行分类,挑选出其中有潜力成为自己配偶的那些人,不过她的某些选择标准很特殊。她回绝了总是穿着博柏利(Burberry)品牌服饰的男人,因为她不愿意一辈子老是生活在从领带到雨衣都印着同样图案的环境中。她可以一眼辨认出口吃的人,这些人使得她心灰意冷。她对喜欢喷香水的男人的看法就像丘吉尔对纳粹德国的看法—必须把对方踩在脚下,不然就会被对方卡住脖子。她绝不会跟戴着与运动有关的饰物的男人来往,因为她认为她的男朋友不应该把德瑞克?基特(Derek Jeter)那样的球星看得比她还重要。尽管会做饭的男人越来越受欢迎,但她并不希望跟任何在厨艺方面超越她的男人发展认真的两性关系,也不指望另一半会在吵架后魔术般地拿出法式干酪来讨她欢心。她不喜欢被人操控的感觉。

她就这样不动声色地瞄着从人行道上走来的罗伯。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珍妮?威利斯(Janine Willis)和亚历山大?托德罗夫(Alexander Todorov)通过研究发现,人只需要观察1/10秒就可以对他人的可信赖程度、能力、进取心和可爱程度作出快速判断,这样产生的第一印象往往能够准确预示双方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当中给彼此的感觉。人们很少修正别人在自己眼中的第一印象,只会越来越让自己相信那是准确的。在另外一项研究中,托德罗夫让受试者瞟一眼正在竞选某个职位的两位候选人的照片,请他们预测谁会在竞选中胜出。结果,70%的受试者可以正确地预测出结果。
第9节:社会动物(9)


借助她自己的瞬间判断能力,朱莉娅认为罗伯足够英俊,而且人很幽默。罗伯在潜意识里想象着她赤裸的样子,她却在潜意识里给罗伯套上衣服。他穿着棕色灯芯绒长裤(这是美国西部居民标志性的衣着),搭配了一件深紫与褐紫色交错的套衫,凑到一起让他活像一个优雅的茄子。他的脸颊看起来有棱有角,但并不显得轻浮,这意味着他会越来越显示出成熟的气质,最终或许退休后能成为老人院里最有魅力的老伯。

罗伯身材高大,这有着实实在在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在当今美国,人的身高每增加1英寸①,平均年薪就能提高整整6 000美元。他还流露出沉着、淡定的气质,这意味着他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不会跟伴侣大吵大闹。在她的第一印象中,他看上去像是有福气的幸运人士,内心深处并没有潜藏着深深的伤痕,他的伴侣不用帮他掩饰伤痕,也不用害怕因触及伤痕而惹恼他。

不过当这些积极正面的判断汇总起来时,朱莉娅的心意突然改变了。她知道自己最不受人欢迎的特点便是吹毛求疵、自作聪明的倾向。有时她正跟某个再正常不过的男人在一起,突然就会开始暗地里挑剔对方。她变身为尖酸刻薄的多萝西?帕克尔(Dorothy Parker),而男伴则被她损得无地自容。

朱莉娅内心开始对罗伯挑刺儿了。它提示她,罗伯是那种以为别人不会关心自己的鞋子是否干净的人,他的指甲修剪得不够整齐。更严重的是,他是一个单身汉。朱莉娅认为单身汉总归是轻浮的,然而她又从来不跟已婚男人约会,这意味着她可以毫不犹豫爱上的男人极少。

《纽约时报》撰稿人约翰?蒂尔尼(John Tierney)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许多单身人士饱受“缺陷思维”的困扰,这种潜意识机制会立刻开始挑剔潜在伴侣的缺点。蒂尔尼发现,一个英俊、聪慧的男人老是被异性发“好人卡”,因为他从来不会注意到自己的外套肘部肮脏无比。一个女人可以在大型律师事务所担当合伙人,但却没法被心仪的对象看成终身伴侣,因为她总是念错大文豪歌德的名字。

朱莉娅很自然地陷进了科学家所谓“男人都是猪猡”式的偏见当中。女性的潜意识往往会如此看待社交场合—认为所有男人与异性来往的目的都只是猎艳交欢而已。她们就像过度敏感的烟雾探测器,宁愿高度警觉地误解异性,即便出错但自己起码安全,总比过度信任对方而惨遭侵犯要好。而男人的偏见则与女人的正好相反,他们总以为异性也有与自己交欢的兴趣,哪怕对方其实毫无此类冲动。

在眨几下眼的时间里,朱莉娅心中的期待与怀疑已经反复交战了好几个回合,遗憾的是,交战结果似乎对罗伯越来越不利。她内心的苛刻倾向为此欢欣鼓舞不已。然而幸运的是,罗伯走过来主动打了招呼。

初次约会,互生好感

命运的安排让罗伯和朱莉娅现在已经彼此动心了。尽管你或许听过截然相反的两个人坠入爱河的故事,但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还是会爱上与自己相似的人。海伦?费舍尔(Helen Fisher)在《最新恋爱心理学》(The New Psychology of Love)中写道:“绝大多数男人和女人会爱上与自己同种族、同社会阶层、同信仰、同教育和经济背景,在外貌特征、智力水平、政治态度、人生愿景、价值观、兴趣爱好以及社交和沟通技巧等方面也与自己相似的人。”甚至有证据表明,人们愿意挑选鼻子与自己的一样宽、双眼间距与自己的相当的对象。
第10节:社会动物(10)


这种模式的副产物之一是,人们会在不经意间选择居住在自家附近或者在生活某些方面与自己存在交集的对象。20世纪50年代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俄亥俄州哥伦布市领取结婚证的所有新婚夫妇当中,54%的夫妇初次约会时双方家的距离在16个街区以内,37%的夫妇初次约会时双方家的距离在5个街区以内。在大学里,学生们更习惯于跟居住在同一个走廊或同一栋宿舍楼内的朋友来往。因为熟悉会产生信任。

罗伯和朱莉娅很快发现了彼此之间的许多相同点。他们的卧室内贴着同样的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的海报,他们曾经同时前往同一家滑雪场度假,他们的政治观点相似,都喜欢看电影《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对《早餐俱乐部》(The Breakfast Club)里的角色有着相同的看法,甚至都错误地认为谈论自己如何喜爱伊姆斯牌座椅和蒙得里安的画作是有教养的表现。

除此以外,他们都善于品评最普通的东西,例如汉堡包和冰茶。追忆高中时代的生活时,他们都会夸大自己当年的知名度。他们曾经去过同一家酒吧,观看同一支摇滚乐队的同一次巡回演出。这简直就像是两幅相同的拼图,把它们拼合到一起才发现它们令人震惊地吻合。人们总是高估自己跟别人日常生活的差别,所以这两位感觉自己仿佛遭遇了一系列的奇迹,这些巧合让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缘分天注定”的意味。

他们也在下意识地探测对方与自己的智力相容性。戈弗雷?米勒(Geoffrey Miller)在《求偶思维》(The Mating Mind)中提出,人们往往会选择与自己智力水平相近的配偶,而最简单的判断智力水平的方式就是考察对方的词汇量。智商仅有80的人们会了解“布”、“巨大”、“隐瞒”之类的词语,但不会关注“宣判”、“消费”、“贸易”一类的词语。智商达到90的人们了解“宣判”、“消费”、“贸易”一类的词语,但不会了解“委派”、“深思”、“勉强”一类的词语。人们会在潜意识中借助双方所了解的词汇量来判断对方的智商水平,并且会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以迎合对方的层次水平。

侍者来到他们桌前,他们各自点了饮料,然后是午餐的食物。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点菜,但却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什么,这也是生活中的基本事实之一。对食物的偏爱是在潜意识当中形成的,这使得罗伯喜欢解百纳红酒而不喜欢美乐红酒。不幸的是,朱莉娅要了一瓶解百纳红酒,因此罗伯不得不选择了一瓶美乐红酒以示品味的区别。尽管食物着实糟糕,但这顿午餐的经历非常不错。罗伯之前从未来过这家餐厅,但他俩共同的朋友对自己的判断力相当自信,强烈建议他们选择这里。事实上,这家餐厅的沙拉难吃得超乎他们的想象。朱莉娅对此有所预感,所以她点了容易吃完的开胃菜和不太考验厨艺的主菜。然而罗伯却点了一份沙拉,菜单上看起来很不错,实际上完全是用摊开的绿色大叶蔬菜做成的,若想塞进嘴里,必定会弄得满脸都是沙拉酱。或许是为了怀念20世纪90年代的烹饪风格,他点的主菜是三层牛排、土豆和洋葱的混合物,看起来就像《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里外星异形的指挥塔,咬一口就像从拉什莫尔山掀开一片岩层那样费劲。

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罗伯和朱莉娅这回当真一见钟情了。两人用餐的时候,朱莉娅讲述了自己的个人经历—她的成长过程,她在大学时对交流的兴趣,她身为公关人员的工作经历,她在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她对将来建立自己的公关公司和采用病毒式营销的深谋远虑。

南岛主 发表于 2013-11-5 20:22:58

第11节:社会动物(11)


当朱莉娅讲起自己的人生目标时,她不由自主地靠向罗伯。她快速地小口喝水,像花栗鼠啃松果一样迅速,以便自己可以一直滔滔不绝地讲下去。她的热情富有感染力,“这份事业可以越做越大!”她热切地说,“这足以改变一切!”

90%的情感交流并不是借助语言来完成的。肢体语言是潜意识领域的语言,不但可以用来表达感情,还能用来激发感情。有时,无意间做出的动作会让我们的内心为之一振。罗伯和朱莉娅舔舔自己的嘴唇,身体前倾以靠近对方,不时斜瞟对方一眼,把潜意识领域中用来调情的动作全都做了一遍。不知不觉中,朱莉娅把头歪到一旁,这是女性激起对方兴奋的信号:微微抬起头并且露出脖子。如果此刻有面镜子出现在她的面前,她肯定会大吃一惊,因为她此刻就像在模仿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一样挑逗对方—拂着自己的秀发,抬高胳膊整理头发,高高挺起胸脯。

朱莉娅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多么喜欢跟罗伯交谈。不过,连侍者都已看出他俩脸红发烫,并且为此庆幸不已,因为初次约会的男人都会慷慨大方地付小费。几天后,他们开始各自回味这顿午餐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整整10年当中,朱莉娅一直记得这顿午餐的所有细节,甚至包括罗伯居然吃光了面包篮里的面包。

这足以成为他们百谈不厌的话题。

甜言蜜语是谈情说爱的“燃料”。动物在求爱过程中往往会跳起舞蹈,人类则选择通过交谈来求爱。戈弗雷?米勒指出,绝大多数成年美国人的词汇量在60 000个左右,为了建立起这样规模的词库,孩子必须在1岁半到8岁之间每天学习10~20个单词。事实上,最常用的100个单词已经足以应付60%的交谈。最常用的4 000个单词可以应对98%的交谈。那么为什么人们还需要另外学习多达56 000个单词呢?

米勒认为,人们学习这么多单词是为了更有效地吸引和辨认潜在的对象。按照他的计算,如果一对夫妇每天交流2小时,期间每秒钟平均说出3个单词,在怀孕前经历3个月的性生活(在史前时代的稀树草原上,这是相当正常的情况),那么这对夫妇在成功怀孕之前交谈时会用到100万个单词。这样的词汇数量着实庞大,带来了不少触怒、惹烦和打扰对方的机会,足以让这对夫妇互殴、讲和、探讨和磨合。如果一对夫妇经历了这种喋喋不休的争执后还能待在一起,那么他们便具备长期待在一起养育孩子的可能性。

哈罗德的父母不过是初次见面,交谈时用了几千个单词而已,在他们漫长的一生中还有千百万的单词要说,不过他们这样的确是个很好的开始。如果你听从那些思想落伍的人的说法,就会误以为女人比男人更喜欢浪漫。事实上,大量证据表明,男人更容易坠入爱河,也更容易相信真正的爱情会天长地久。这一晚上和之后几个月里的交谈,其实主要是为了让朱莉娅放下戒心。

假如罗伯的老朋友们遇到他,恐怕都认不出他来了。他侃侃而谈自己的社会关系网。他似乎完全忽略掉了自己健美的身材,虽然他的朋友们都知道他可以持续好几分钟欣赏自己的前臂。所有玩世不恭的迹象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虽然男人通常会在交谈时花2/3的时间来谈论自己,但是跟朱莉娅交谈时,他当然是以她的话题为核心了。戴维?巴斯的调查表明,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最希望从自己性伴侣那里得到的东西莫过于亲切的关爱。在求爱期,人们会向对方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的同情心,以证明自己可以关爱对方。约会的男女之所以会积极地逗小孩、小狗玩,就是为了证明这一点。
第12节:社会动物(12)


当然,人们在选择对象时还会有一些好像不太见得光的盘算。就像经验丰富的股民一样,人们会在潜意识中用可预测的方法估算未来的收益,为自己的市场价值寻求最大的回报。

男人越有钱,他在挑选对象时就越倾向于更加年轻的女人。女人越漂亮,她在挑选对象时就越倾向于更加有钱的男人。女人的魅力等级可以用来精确估计她丈夫的年薪。

在某方面存在缺陷的男人可以凭借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弥补这种缺陷。几项针对网恋的研究表明,只要收入足够高,矮个子男人可以成功约会的女孩数量也会远远多于高个子男人。京特?赫奇(Guenter Hitsch)、阿里?赫塔苏(Ali Hortacsu)和丹?艾瑞里(Dan Ariely)计算过,如果身高167厘米的男人的年薪比身高185厘米的男人多17.5万美元,那么他俩能约会的女孩数量一样多;美国黑人如果比各方面条件与他相当的白人每年多挣15.4万美元,那么他俩在情场上会打个平手。(女人往往比男人更不愿意接受跨种族的约会对象。)

罗伯和朱莉娅就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着这类盘算—判断收入与容貌的比率,计算社会资本的平衡度。每个信号都表明他们俩真的很般配。

作出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人类文明存在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克制人们本能的欲望。求爱期的紧张感,来源于放慢节奏的需求与性本能的急迫之间的矛盾。罗伯和朱莉娅此时都经受着本能冲动的煎熬,而又害怕说出太过露骨的话语。求爱成功的人必须具备调整双方节奏的能力。在彼此了解和克制自己的过程中,两人的关系并不一定能够达到默契。在交往过程中,两人之间含蓄的规则会逐渐建立起来,这些规则会指导他们彼此交往的方式。

法国作家司汤达下过这样的结论:“爱情所能提供的最大幸福正是两人初次牵手时的触感。”哈罗德的父母在牵手时正忙于交谈,结果当时的场面不像是交谈倒像是在给宠物狗梳理毛发。当他俩进餐结束站起来时,罗伯很想把手放在朱莉娅细嫩的背部皮肤上,揽着她走到门口,但又担心她不喜欢这种含蓄的性挑逗行为。朱莉娅有点后悔自己带来了那个巨大的手提包,里面装了书、手机、传呼机,或许还能装下一辆电动自行车。她早晨出发时担心自己要是带一个小点的包来,或许看上去就像是来约会的,结果她在吃或许是平生最重要的一顿饭时,居然带着不合适的包!

他俩走出餐厅后,罗伯终于牵住了朱莉娅的手,她带着信任的微笑看了他一眼。他们路过一家家高档文具店,不知不觉中已经像真正的恋人那样走路了—身体距离很近,欢喜地看着前方。朱莉娅觉得跟罗伯在一起很舒服。在整个午餐过程中,他一直目不转睛地看着她—当然这并不是电影《迷魂记》(Vertigo)当中吉米?斯图亚特(Jimmy Stewart)所扮演的侦探暗中监视金?诺瓦克(Kim Novak)扮演的女主角时的怪诞眼神,而是安宁平和的眼神,让她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住了。

当罗伯顺利地把朱莉娅送回她的轿车旁边时,他实际上已经开始瑟瑟发抖了。他的心怦怦直跳,呼吸异常急促。他感觉自己在刚才的午餐中备受她闪动的目光所激励,所以表现得格外诙谐幽默。他的内心充满了模糊的情感,但他自己并不能完全理解。突然,他鼓足勇气厚着脸皮问朱莉娅,她是否愿意第二天与他再度约会。她同意了。他不甘心只是跟她握手道别,但接吻的时机还不成熟。所以他用力握了一下她的手臂,给她一个贴面礼。
第13节:社会动物(13)


他俩正处于近似拥抱的状态,同时也静静地感受着来自对方的爱情气息。他们体内皮质醇水平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嗅觉的作用至关重要。丧失嗅觉的人比丧失视力的人更容易遭受情感衰退的困扰,这是因为嗅觉是一种有效的体验情感的方法。在蒙内尔中心进行的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受试者无论男女都在胳膊上面缠好网垫,然后让受试者集体观看恐怖电影或喜剧电影。接下来,研究人员让另一批受试者闻这些网垫,结果发现,这些人能够判断哪些网垫上面留有欢笑的气味,哪些网垫上面留有恐惧的气味,女性判断的准确率远远高于男性。

在两人交往了一段时间之后,罗伯和朱莉娅开始接吻,品鉴彼此唾液中携带的遗传信息。根据克劳斯?韦德凯德(Claus Wedekind)在洛桑大学进行的一项著名研究,女人更容易被那些DNA中所含的白细胞抗原与她们自身情况差异最大的男人所吸引。互补的白细胞抗原编码被认为可以让后代拥有更完备的免疫系统。

在生物化学本能和潜意识情感的引导下,罗伯和朱莉娅都认为这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交往。事实上,初次约会的两个小时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小时,因为就人的终身幸福而言,选择结婚对象无疑是最重要的决定。在初次认识的当天下午,他们就开始考虑终身大事了。

午餐的气氛令人愉快。不过,他们刚刚经历的也是一场彼此间的智力测试,学术能力评估测试与之相比就像小孩过家家一样。他们在刚刚过去的120分钟里都表现出了得体的社交技巧。他们互相展示了机智、殷勤、情感共鸣、老练和把握时机的能力。他们遵守了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约会准则。他们各自作出了数千次关于对方的评判。他们对于情感反应的评判是如此微妙,连最精密的仪器也无法测量。他们能够领会对方无声的肢体语言—一颦一笑,暗送秋波,插科打诨,欲言又止。他们审视和过滤对方的优缺点,评估对方与自己的表现。每过几分钟,他们都允许对方再迈近一步,两人也越来越心心相印。

这一系列心理活动之所以看似轻松,只是因为地球漫长的生命进化历史已经为这一刻作好了准备。罗伯和朱莉娅根本没必要像学习代数课程那样学习如何作出这些决定。这些心理活动都是在无意中通过潜意识完成的,表面看起来毫不费力,因为它们发生得很自然。

到目前为止,他们仍旧不能用语言表达他们得出的结论,因为他们的感受还没有汇聚成理智层面的信息。但是,恋爱的选择已经从他们的内心深处涌现出来,这不像是他们作出了决定,更像是决定选择了他们。对于彼此的欲望已经生成,或许他们各自需要冷静片刻,才能意识到他们已经悄然对彼此作出了承诺。科学家布莱斯?帕斯卡(Blaise Pascal)早就注意到,人们的行事方式并不是大脑能够完全理解的。

然而,这就是人们做出决策时的心理机制,这就是我们了解自己需要什么的方式—并不仅限于婚姻伴侣的选择,生活中许多其他重要方面也是如此。决定爱谁并不是某种另类的决策过程,更不是日常生活中偶然发生的浪漫插曲。决定爱谁是我们一生当中最为郑重其事的决策,因为它几乎影响到我们一生中所有其他方面的决定,从选择吃什么菜到选择职业,无所不包。决策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情感过程。

爱的角色

我们对自身认识的革命性变化是以极为离奇古怪的方式发生的。一位名叫埃利奥特的男士的遭遇让人类取得了突破性的科学进展,帮助我们了解了情感与决策的相互作用,他的故事已经成了大脑研究领域最著名的传说之一。因为脑瘤,埃利奥特的大脑额叶受损。他原本是个聪明、信息灵通、善于交际的人,能够苦中作乐。然而在手术之后,埃利奥特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出现难以自理的情形。每当他试图完成一件事时,必定会忽略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而被琐碎细节牵制。在工作中,他的任务本来是给报告归档,但最后他却坐下来开始阅读报告内容。为了制定归档制度,他会一整天冥思苦想。他会花好几个小时选择午餐地点,最后还是不能作出决定。他参与愚蠢的投资计划,以至于损失了毕生积蓄。他与妻子离婚,然后又不顾全家人的反对开始了新的婚姻生活,不久后再度离婚。简而言之,他已经无法作出明智的选择了。

南岛主 发表于 2013-11-5 20:23:23

第14节:社会动物(14)


埃利奥特去找一位名叫安东尼奥?达玛西奥(Antonio Damasio)的科学家寻求治疗,达玛西奥对他进行了一系列测验。测验表明,埃利奥特拥有超常的智商,对数字和几何图案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善于在信息不够完备的情况下作出合理的预估。然而,在两人长时间的对话过程中,达玛西奥发现埃利奥特从未流露出任何情感,即使在叙述自己一生中最悲惨的经历时也不动声色。

达玛西奥向埃利奥特展示了许多血腥、残忍、令人痛苦的图片,包括地震、火灾、意外事故和洪水引发的灾祸。埃利奥特知道自己原本应该对这些图片做出什么样的情感反应,但他的确无法体会到任何情感。达玛西奥开始研究,试图弄明白埃利奥特所缺乏的情感在他的种种失败决策当中起到的作用。

进一步的一系列测验显示,埃利奥特在作出决定时能够想象不同的选项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也懂得两种道德取向之间的冲突。简而言之,他具备在一系列复杂的可能结果当中作出选择的能力。

事实上,埃利奥特无法做到的事情就是选择本身。他无法为不同的选项赋予不同的价值。达玛西奥写道:“在他的决策视野中,所有选项的重要性都是完全相当的。”

达玛西奥的另一个研究对象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形。这也是一个因脑部损伤而丧失情感表达能力的中年男子。在安排下一次就诊时,达玛西奥提供了两个日期供他选择。这个中年男子掏出自己的记事本,开始详细地列举出这两个日期各自的情况,分析了十几分钟,列举出所有可能的冲突,考虑这两个预选日期当天可能的天气情况,还分析其他约定与这次会面的冲突程度。“我努力克制自己,强迫自己不要敲桌子提醒他停下来。”达玛西奥写道。他和别的研究人员就站在那里,观察研究对象的思考过程。最终,达玛西奥还是不得不打断这位沉思的来访者,在两个日期中指定了一个让他务必再来。中年男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就这样吧”,然后起身离开了。

“这种行为很好地说明了纯粹理性的局限性。”达玛西奥在他的著作《笛卡儿的错误:情绪、推理和人脑》(Descartes’ 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中写道。这两个例子表明,缺乏情感会导致毁灭性和危险性的行为。缺乏情感的人不会过上极端理性、合乎逻辑、井井有条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会很荒谬。在极端情况下,缺乏情感的人会表现出反社会的人格,对野蛮行为熟视无睹,完全无法感知别人的痛苦。

通过总结类似经验,达玛西奥提出了他的独创理论,将其命名为“躯体标记假说”,用来阐释情绪在人类认知中的作用。这一理论的部分观点引发了争议—科学家们尚未对大脑与身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密切程度达成共识—但他的核心观点在于,情感是我们判断事物价值的依据,在潜意识中指导着我们,为我们的人生导航,避免做出可能带来痛苦的行为,致力于完成可能带来成就感的任务。“躯体标记并不会直接替我们作出决定,而是着重突出某些选项(危险的或合适的)以便于我们选择,在我们作出选择后迅速忽略其他选项。你可以将它视为一种自动判断选项是否合格的机制,无论你是否希望如此,这一机制都会主动评估你所面临的可预期的、各种不同的关于未来的场景。不妨把它看成一种专门制造偏见的机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都要接受数不胜数的外界刺激,包括声音、景象、气味和动作,简直是一团乱麻。而在这令人眼花缭乱的混乱当中,大脑和身体的某些部分通过交互作用组成了一套“情感定位系统”。正如开车时用到的全球定位系统一样,这套情感定位系统会帮你判断你当前面临的局势,把它与记忆中的庞大数据进行比照。当它发现你当前的行为会带来好的或者坏的结果时,就会进行确切的判断,赋予人物、地点或情境特定的感情色彩(例如恐慌、激动、钦佩、厌恶等),暗示你做出反应(微笑或保持严肃,凑近对方或赶紧闪人等),从而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导航。
第15节:社会动物(15)


假设有人在跟你进餐时突然抚摸你的手,你的思维会立刻开始搜寻之前遭遇过类似场景的记忆。或许你记得在电影《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里,亨弗莱?鲍嘉曾经这样摸过英格丽?褒曼的手。或许你多年前曾在高中时体验过这样的约会场景,甚至你会立刻回忆起母亲牵着你的手带你去吃麦当劳的场景。

你的思维在不停地分类和解码,身体随之作出响应:心跳开始加速,肾上腺素浓度上升,脸上流露出微笑。身体和大脑不停发出信号,经过错综复杂的循环再激发出新的信号。思维与身体不可能截然分开—笛卡儿的错误在于认为灵肉可以完全分离。思维和身体借助复杂的反应和逆反应网络彼此相连,通过反馈作用赋予事物情感价值。你的手感受到的触碰已经被赋予了一层意义—令人愉快、开心。

片刻之后,另一种循环开始了,这是大脑中进化较快的部位与进化缓慢的部位之间的反馈回路,前额叶皮质便是进化缓慢的部位之一。这种信息流的速度要缓慢一些,但更加精细,可以分辨之前那套系统所做出的各种反应(“从桌子对面伸过来的手并不像母亲的手,更像是我向往的性伴侣的手”),也可以发出警示让你停住(“如果我抬起这只手亲吻它,这会让我很开心,但是我记得过去这样做的时候会吓到别人”)。

另一位该领域的专家约瑟夫?勒杜(Joseph LeDoux)认为,事情进展到这一步时,人们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在潜意识里发生的,并没有浮现在意识层面。手的触感被感知和再感知、分类和再分类。身体已经做出了反应,计划已经酝酿出来,反应性的行动已经准备好,这一切都是眨眼之间就在潜意识里完成的。而且,这样的过程并不只是在约会和牵手时才发生的。当人们在超市里挑选食物时,在人才市场浏览不同的职位招聘时,这一过程都会发挥作用。情感定位系统会赋予不同的可能性一种情感价值。

最后,当这些复杂的反馈进程通通结束时,它们产生的最终愿望才会浮现到意识层面—选择某种食物,从事某份工作,握住某只手,抚摸某个人,跟某个人共度一生。这些愿望来自心灵深处,或许只是并不明智的一时冲动。情感有时会让我们变得理智,有时则会让我们误入歧途。它不会操控我们的思维,它可以被掩饰,但它的确会推动和引导我们的行为。正如勒杜所写的那样:“大脑状态和身体反应是情感的基本元素,而意识层面的感觉则是锦上添花的装饰,就像蛋糕上的糖霜。”

对决策过程的深入认识让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些道理。理性和情感并不是彼此分离、彼此矛盾的。理性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之上,需要依靠情感才能发挥作用。情感赋予事物价值,理性则在情感评估出的价值基础上作出选择。人类思维表面上看来是注重实际的,正是因为思维的深层面是浪漫的。

进一步而言,思维或者说自我并不是单独的事物。思维是无数彼此平行的复杂进程的统称。人的大脑中并没有一位虚拟的统治者在发号施令,各种进程和可能性也不会汇聚到一起排队等候决策。相反,正如诺贝尔奖得主杰拉尔德?埃德尔曼(Gerald Edelman)所描述的那样,大脑更像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无比复杂的联合网络,各种刺激、模式、反应和感知都是通过这一网络跟大脑的不同部位进行各自的交互作用,为了得到一部分的控制权而彼此竞争。

我们更像是漫无目的的游荡者,而不是心有定论的决策者。在20世纪,人们往往把决策当做时间轴上某一个点的事情,先是搜集相关的事实、条件和证据,然后立刻作出决定。事实上,更准确的说法是,我们是社会背景之中的朝圣者。我们路过充满各种人与可能性的环境,在漫步过程中,我们的思维会进行难以计数的价值判断,这些判断汇集起来,就形成了我们的目标、抱负、梦想、欲望和处理事情的方法。要想活得开心,就要训练情感发出正确的信号,并且对这些微妙的信号保持敏感。
第16节:社会动物(16)


罗伯和朱莉娅很明显不是接受了世界上最好教育的人,也不是思想最深刻的人,但他们知道怎样去爱。当他们坐在餐厅里,越来越多地关注对方时,他们的情感迅速生成指导性的信号和一系列的细微决策,从而重塑他们的生活方向。“一切信息处理都是感性的,”肯尼思?多尔格(Kenneth Dodge)写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情感是驱使、组织、增强和削减认知活动的能量源泉,同时也是认知活动的体验和表现。”

罗伯和朱莉娅互相赋予了对方价值。他们感觉到自己在强烈的快乐情感中随波逐流,任凭这情感潮流把他们带到他们一心想去的地方。这可不是朱莉娅初次看见罗伯时她内心的苛刻倾向想要的结果,这结果是依据另一套规则作出的有力而全面的评价。朱莉娅首先坠入了爱河,然后再慢慢编出她被吸引住的理由。从那天开始,她与罗伯开始一起漫游在新的人生道路上,这条人生道路会给他们的生命带来无尽的益处。

第2章 经营婚姻

在婚后头几个月里,罗伯和朱莉娅过着极其快乐的生活,不过就像所有新婚夫妇一样,他们也需要面临磨合问题,需要将两人的个性习惯一点点地拼成一幅完整的生活蓝图。在步入婚姻时,他们的潜意识深处都已经为婚后生活勾勒出了自己的蓝图。现在,他们的生活联结到一起了,却发现两人心中的蓝图并非完全相符。他们的分歧并不算大,不过他们之前确实没有考虑到双方之间原来还存在这么一些细微的区别。

新婚夫妻的磨合之道

朱莉娅觉得餐具用过后应该立刻放进洗碗机清洗,而罗伯习惯把餐具丢在水槽中,到晚上再一股脑儿洗干净。朱莉娅在使用卷筒纸时习惯沿顺时针方向抽纸,而罗伯家里卫生间的卷筒纸都是沿逆时针方向抽出的。

对罗伯来说,起床后阅读晨报是一件应该独自一人完成的事情,就算两个人挨在一起也应该默不作声各看各的。朱莉娅习惯把阅读早报当成家庭内部的交流机会,觉得一家人应该借此谈论和分享各自对全球态势的看法。罗伯去便利店总是购买加工过的半成品—意大利饺、冷冻比萨饼和蛋饼。朱莉娅总是购买鸡蛋、白糖和面粉一类的原料,而罗伯很惊讶尽管她花费了200美元购物,回家后却仍然无法马上吃上晚餐。

这些差异并没有真正困扰他们,因为他们还处于婚姻的初期阶段,有充足的时间去协调。在这种模式下,他们为全新的相互依存的生活而缓慢、慎重地彼此适应着。

首先是新鲜感阶段,他们会把双方各自带进对方生活的全新习惯看成新鲜有趣的事情。例如,罗伯为朱莉娅对袜子的依恋着迷。她愿意配合他能想象出来的任何做爱方式,只要允许她穿着袜子就行。她可以浑身滚烫、气喘吁吁、热情似火,但血液循环似乎到达不了她的双脚。如果当真去脱她的白色短袜,就会跟试图抢走美国全国步枪协会(NRA)会长的来复枪一样—因为你必然会碰到她冰凉、僵硬的脚趾。

朱莉娅从未遇到过每次去药店都要买牙膏的人。罗伯每周都要买一盒牙膏,就像火星人马上就要为抢夺佳洁士牙膏而入侵地球一样。此外,她也觉得他的兴趣爱好很有意思。罗伯对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关心那些比赛结果,但却对任何直接触碰他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的事件无动于衷。他似乎缺乏关注焦点的能力。

他们逐渐发展到磨合期的第二阶段,开始认真面对双方相处的问题。危房难立稳。罗伯和朱莉娅都下意识地领悟到,对方在婚姻初期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似乎有趣可爱的怪癖—朱莉娅习惯每天早上6点准时打开笔记本电脑,罗伯在面对任何家务劳动时都要伪装成“无助的小朋友”以便推给朱莉娅—迟早会在这股新鲜劲儿消失后激起对方的怒火。
第17节:社会动物(17)


因此,他们开始逐渐在心里列出对方需要改变的行为习惯。不过,他们足够小心敏感,不会冲动地直接发起攻击。他们知道激进要么导致愤怒的反弹,要么带来长期消极对抗的情形。要想改变他人的习惯,只能慢慢来。

在最初几个月里,朱莉娅全神贯注地观察着罗伯,为他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而惊叹不已,就像珍?古道尔(Jane Goodall)观察黑猩猩一样。这个男人对手工奶酪或者别的微妙口味毫无兴趣,然而只要把他带到距离健身器材商店150米之内的地方,他就会一下子对带有自动捡球功能的室内高尔夫球设施着起魔来。他觉得自己喜欢整洁,但他心目中的整洁就是把所有堆在桌面上的杂物全都塞进最近的空抽屉里。装配东西的时候,他从来不会事先考虑把零件装在哪里,而是直接行动,干到一半再花好几个小时弄清楚什么东西应该装在哪里。他自以为比所有橄榄球队的主教练都高明,但却意识不到把鞋子放在去卫生间的必经之路上,夜间去卫生间时会被绊到。

还有那天晚上电影票的事情。有一天,罗伯下班回家路过一家电影院,发现那里正在播放他想看的一部新片,而且当时还有空位。罗伯心血来潮地买了一张电影票,这对他来说真是轻车熟路,毕竟以前他单身时总这样做。接下来,他打电话给朱莉娅,说他已经发短信找了一帮好友陪他看这部电影,所以他会很晚才回去。他的语气相当轻松随意,所以当电话另一端的朱莉娅语气冷若冰霜时,他确实大吃一惊。朱莉娅的呼吸声令他毛骨悚然,就像是一个人正在努力克制自己不要用斧头砍人的冲动时发出的呼吸声。事实很明显,他那天晚上压根儿就不应该去看电影而撇下她独自在家。显然这种随心所欲的举动不应该再成为他的生活常态了,婚后生活不仅仅是少年时代的延伸,还包括了协作完成家务和履行两性义务。

她向罗伯解释这些事情的口吻,就像在给一个笨拙的学龄前儿童解释问题……他的生活现在已经不同了,他应该为更高层次的承诺、共同的人生规划努力,那种无忧无虑、只考虑自己、觉得“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想法应该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一旦罗伯的潜意识里真的发生了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夫妻关系就会发展得相对平稳一些。两人都坚守“门罗主义”原则,把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习惯当成底线,表明一旦对方干涉自己底线内的习惯就等于侵犯了自己。双方都对自己为了对方利益而作出的让步感到沾沾自喜。每一次罗伯记得用完马桶后把马桶盖拉下来时,他都欣赏着自己的无私风度。每一次朱莉娅陪他看动作电影并假装自己也喜欢看时,她都感觉自己像特里莎修女一样为爱奉献、牺牲。

这样一来,他们就逐渐开始了家庭劳动的分工,双方都愿意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做主。罗伯以某种方式掌握了度假旅行的决定权,因为他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在游玩远足领域是个天才,就像罗伯特?李将军在军事领域是个天才一样,他的智慧足以应对航班取消、机场发生骚乱或者宾馆没预定上等意外状况。这意味着朱莉娅必须接受他已经规划好的“死亡行军”般的度假计划—早起后游览6座葡萄园后再吃午饭。不过,对她来说,这总比让导游陪伴、自己从网上订酒店要好。与此同时,朱莉娅主导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既然两人一起到时髦家居卖场闲逛时,罗伯根本不愿意花心思鉴别商品的档次,那么在最终做出采购决策时,他显然不掌握话语权。

南岛主 发表于 2013-11-5 20:25:22

第18节:社会动物(18)


婚姻关系的满意度通常呈现为U形曲线。夫妻双方在结婚头几年都处于非常开心的情绪中,之后他们感觉到的满意度不断下降,在子女进入青春期时降到最低点,然后随着他们的退休再度回升。刚刚结婚的罗伯和朱莉娅的确非常开心,而且显得彼此相当般配。他们在婚后大多数日子都会履行夫妻义务。

新生命的孕育

他们结婚大约半年后的一天,朱莉娅和罗伯起得比较晚,走到一家离家不远的餐馆吃了早午餐。然后他们去购物,顺手买了几个三明治,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边休息边吃三明治。他们感受着周围的一切:手里面包的触感,捡起石子丢进池塘的感觉。朱莉娅心不在焉地看着罗伯,他正在用一把塑料小刀刮三明治上的芥末。她的意识在给他讲故事,但她的潜意识渐渐有了性兴奋。罗伯在听她说话,但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是,他正注视着她脖子上的一小块褶皱。

他的内心深处已经产生了性欲,如果能找到一片合适的灌木丛,他巴不得立刻在这里就跟她交欢。人们过去曾争论过男人和女人是否拥有同等程度的性欲,但是通常来说,两性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差别。男人的性欲通常是持久稳固的,只有在察觉伴侣进入月经期时会减弱一些。对脱衣舞表演俱乐部所作的调查发现,女性舞者收到的小费会在月经期间猛跌45%,尽管具体原因尚不明确。

那天在公园里,罗伯从身体到灵魂都想拥有朱莉娅。这不仅仅是繁衍本能的反应。罗伯的内心中存在着各种障碍,使得他很难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的感觉的确在那里,但这感觉潜伏在他内心的某个地方,令他难以捕捉和理解。即使在能弄清楚自己的感觉时,他也难以用言语表达出来。不过在做爱过程中,他内心的障碍会自然而然地消失。在一波一波释放的激情中,他的意识似乎进入了云雾之中。他不再能感知周围的环境,也不在乎别人怎样看待他。他对朱莉娅的感情完完全全浮现出来,他可以直接感受到自己的情感,并且毫不忸怩地表达出来。之前,他们有时候做爱只是匆匆行事,朱莉娅只不过是顺水推舟答应他,这不足以让他的情感宣泄出来。但当两人都享受着释放激情的过程时,罗伯体验到了毫无阻碍宣泄出来后融合的快乐,这才是他真正渴求的。有句经典的话说,“女人因爱而性,男人因性而爱”,这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朱莉娅的欲望更为复杂,就像一条支流繁多的河流。跟绝大多数女人一样,朱莉娅对性的兴趣是由当前她身体里的睾酮水平和血清素代谢决定的。这会受到她的身体劳累程度、心情、午餐时与伙伴的对话等因素影响,还会受到那些她根本意识不到的感受—一件艺术品、旋律或者一片花园—的影响。朱莉娅喜欢观察男性躯体、女性躯体或者介于二者之间的任何东西。像大多数女人一样,她即使在看到动物交配时都会有性冲动,尽管她的理智会告诉她这样很不雅。

跟罗伯相比,朱莉娅的性偏好受文化环境影响的程度更深。无论男人接受了何等程度的教育,他们偏好的性行为方式都大体相同,而女人的性偏好则会因为教育水平、文化背景、社会地位而彼此迥异。跟学历较低的女人相比,学历较高的女人更容易接受口交、同性性交和其他非常规形式的性活动。有宗教信仰的女人会表现得比没有宗教信仰的女人更加矜持,但有宗教信仰的男人和没有宗教信仰的男人却没有太大的区别。

据说,女人在做爱前24小时内任何跟性有关的体验都算是前戏。那天傍晚,他们看了一部电影,喝了点红酒,不久后就开始进入正题,先是玩耍式的,然后越来越激情洋溢,逐渐达到高潮。
第19节:社会动物(19)


性高潮不是一种条件反射,而是一种感觉。它由一系列越来越激烈的身心回路反应启动。触摸和感受让他们的身体释放出更多的多巴胺、催产素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让他们的身体更加敏感,最终达到高潮时,仿佛脑海中闪现绚烂的烟火绽放的情形。有的女人只需靠在脑海里保持特定的念头就能达到性高潮,有些脊髓受损的女人只需耳朵受到刺激就能达到性高潮,另一些女人尽管性器官因受损而丧失了感觉,但仍能接受刺激而达到性高潮。中国台湾的一个女人在刷牙时会感受到大脑颞叶处于紧张状态,伴随着强烈的性高潮。拉马察德兰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对一个脚部截肢的男人进行研究时发现,截肢之后,那个男人大脑中对应那只脚的区域平时无事可做,由于大脑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来自阴茎的感觉蔓延到了空闲的大脑区域,让这个男人感到他的性高潮来自已经被截掉的脚。

做爱过程中,罗伯和朱莉娅的身体和心灵都在有节奏地颤抖着。朱莉娅的心理特征让她很容易达到高潮—愿意放弃对自己思维的掌控,可以被催眠,在做爱时无法控制想法—这一次,她感觉自己又一次朝着正确的方向进发了。几分钟后,他们的大脑额叶暂停工作,触觉则变得前所未有的灵敏。他们失去了残存的所有自我意识—时间观念、自己与对方身体的界限。就连触目所及的也变成了各种颜色的抽象小块。双方都达到了满意的高潮,结果就是孕育一个新生命。

第3章 亲子世界的交流

即使在接近30岁时,朱莉娅心底那个“春游少女”式的人格也仍然活跃着,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在工作日认真负责、雄心勃勃的她会在周六晚上让自己都市泡吧女的内心释放出来,无忧无虑地嬉戏一番。她仍然认为身穿奇装异服、言谈粗鲁、买醉狂欢、涂抹红唇、挥舞皮带,这些如同雷帝嘎嘎(Lady GaGa)崇拜者一般的作为是勇气的表现。她仍然认为露出乳沟意味着她能控制自己的性特征,认为大腿上的黑丝袜是对身材有信心的标志。她在聚会中是娱乐达人,在喝酒比赛和与同性朋友接吻这样的事情上总是一马当先。在深夜喝醉的人群中间,她经常处在离滥交只有一步之遥的境地,不过她从未失身。

直到她怀孕后很久,她内心深处才开始产生为人母的想法。如果要让她变成一位合格的母亲,那么刚刚在她的子宫中孕育出来的哈罗德可得着实努力一番了。

他很早就开始了这样的努力。孕育期间,哈罗德的大脑每分钟都会新增25万个脑细胞,最终出生时脑细胞数量已经超过了200亿个。他的味蕾很快也开始工作,因此他在子宫里就能够根据身体四周羊水或香甜或充满蒜味的味道来判断母亲的午餐吃的是什么。当羊水中甜的成分变多时,他会吞咽得更多。到第17周,他已经可以感觉到周围的子宫环境。他开始触摸他的脐带,有时会把手指捏在一起。这时,他对外面的世界也变得更加敏感了。5个月大的胎儿已经能够因为痛觉而退缩。如果有人用强光手电照射朱莉娅的腹部,哈罗德能够感知到光线并且躲开。

在孕期的最后3个月,哈罗德在做梦,至少他的眼球运动方式与正在做梦的成年人一样。正是在这样的时间点上,他“改造母亲”的机制开始运作了。哈罗德还是一个胎儿,几乎不存在任何被我们称为意识的思维活动,但他已经开始倾听和记忆母亲的声音。出生后,婴儿在听到母亲的声音时会用力吮吸乳头,而听到其他女人的声音时只会轻微地吮吸乳头。
第20节:社会动物(20)


他不但倾听声音,还记忆母亲说话的节奏和模式。法国婴儿的哭声与德国婴儿的哭声不同,因为他们在母亲体内已经熟悉了母亲那轻快的法语音调了。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安东尼?J?迪加斯帕(Anthony J. DeCasper)和他的同事们曾进行过这样一项研究:让一些孕妇连续几周给胎儿读《帽子里的猫》(The Cat in the Hat)。胎儿们熟悉了这个故事的音调模式,结果当出生后再次听到这个故事时,他们吮吸奶嘴的动作明显要比听到其他故事时更加平静、更有节奏。

哈罗德在子宫里度过了9个月,一直在生长发育,而后他在晴朗的一天出生了。尽管他现在拥有了更好的视角来观察世界,但出生这件事情在他的认知能力发展过程中并不算是特别重要的事件。

现在他可以真正开始改造母亲了,消灭掉“泡吧女”朱莉娅,打造出“超级老妈”朱莉娅。首先他必须制造出一系列彼此联系的纽带将两人紧紧相连,取代其他所有的纽带。出生几分钟后,他已经被裹在毯子里放在母亲胸前,成功变身“微型纽带制造机”,而且已经准备好了一整套技能来跟自己所爱的人建立联系。

1981年,安德鲁?梅尔佐夫(Andrew Meltzoff)开辟了婴幼儿心理研究的全新时代。当时他在一个仅出生42分钟的新生女婴面前咧嘴吐舌头,而她居然也咧开嘴对他吐舌头。新生女婴之前从未看到过舌头,但似乎能凭直觉知道她面前这个汇聚着各种奇形怪状的物体是一张人脸,中间闪动的那个小东西是舌头,这张脸后面是一个生物,那舌头肯定不是她的,而她自己也有一个类似的小东西可以动一动作为回应。

这个实验在许多不同年龄段的婴儿身上重复了许多次,研究人员自此开始寻找和研究婴幼儿的其他能力,结果的确有了新的发现。人们曾经认为婴儿就像一张白纸,不过随着研究人员调查范围的扩大,他们越来越发现,婴儿在出生时的认知水平和出生后最初几个月学到的内容足以让他们惊讶不已。

早在出生之前,我们就已经继承了丰富的知识和模式,那是悠久岁月里无数人类思维的结晶。来自进化历史长河中的信息被我们称为基因,流传了成千上万年的信息被我们称为信仰,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信息被我们称为文化,流传了几十年的信息被我们称为家庭,而近几年、近几月、近几天甚至近几小时出现的信息被我们称为教育和建议。

其实,这些都是信息。信息流从早已故去的祖先那里传到我们这里,再经由我们传到尚未出生的胎儿那里。大脑能够适应这条充满了湍流和支流的知识长河,在河水中如同鳟鱼一样自如。我们的思想深受这拥有漫长历史的信息之河的影响,我们当中没有人能够与它完全割裂,创造出完全属于自己的思想。即使刚刚诞生的婴儿也拥有这样丰厚的遗产,同时也被赋予了吸取更多知识的能力,未来还会为这漫长的信息之河作出回馈或贡献。

尽管还不具备独立的自我意识,但新生儿哈罗德已经拥有了让朱莉娅迷恋他的全套技巧。首先是他的外貌,哈罗德的脸蛋拥有可以自然地吸引母爱的全部生理特征:大眼睛、高额头、小鼻子和小下巴,这些生理特征会自然引起人类内心深处的喜爱之情,无论它们是出现在婴儿脸上,还是米老鼠和外星人的脸上。

其次,他还拥有凝视的能力。哈罗德躺在朱莉娅旁边,不停地盯着她的脸。几个月后,他学会了掌握时机—什么时候看着朱莉娅以吸引她的视线,什么时候转过脸去,什么时候又看她让她再度被吸引过来。他会凝视着她,而她也会以凝视来回应。很快,他就能从许多人的面容中认出母亲的面容,更长时间地盯着她而非别人。他能分辨出开心表情和伤心表情的区别。他逐渐精通于阅读表情,可以注意到眼睛和嘴巴周围肌肉运动的细小差别。6个月大的婴儿能认出不同猴子的不同表情特征,尽管在成年人看来它们的表情都是一样的。

南岛主 发表于 2013-11-5 20:26:26

第21节:社会动物(21)


再次,他也拥有触摸的能力。哈罗德感觉到一种本能的渴望,那就是尽可能多地触摸母亲的身体。哈利?哈洛(Harry Harlow)设计的著名猴子实验表明,为了接触到皮肤,甚至接触到与皮肤同样可以令他们感到柔软温暖的毛巾,出生不久的小猴子宁愿放弃食物。它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对于小猴子的生存和成长而言,身体接触跟食物营养同样重要。这种触摸同样也改变了朱莉娅的生活。人类皮肤包含两种神经感受器,其中一种将信息传送到大脑中的感觉皮层,以便辨认和操控物体;另一种则负责激活大脑中负责社会交流的部分。这是一种身体与身体间的交流形式,会产生激素和化合物的激流,使得血压下降,形成超然的幸福感。哈罗德躺在朱莉娅的胸口,吮吸着她的乳头,营造着持续而亲密的血脉相连的感觉,这会刺激他的脑细胞生长。同时,朱莉娅感到她之前从未想象过的深深的满足感。有一次,她竟然产生这样的念头:“我为什么还需要性生活呢?这样的感觉更让人满足啊!”这个念头居然会出现在这个在上大学时被同学们选为“最可能出演情色视频《狂野女孩》”的女人的脑海里。

或许最有效果的还是体味。哈罗德闻上去美妙无比。他那发烫的小脑袋散发出的微妙香味深深吸引了朱莉娅,让她产生她以前从来没有想象过的血脉相连的感觉。

最后一种能力是模仿。哈罗德开始模仿朱莉娅。几个月大的时候,他就会跟随朱莉娅的张嘴动作咧开自己的小嘴。当她来回摇头时,他也跟着摇头。不久,他就可以模仿她做手势了。

在凝视朱莉娅的眼睛时,在触摸她的皮肤时,在模仿她的手势时,哈罗德开始了“类对话”(protoconversation),这是情感、情绪和反应在潜意识层面的交流。朱莉娅发现自己也在配合这一交流过程,凝视儿子的眼睛,让他咧开嘴,让他摇头。

不久以前,某大学心理学专业的一个班级利用“类对话”的原理,把他们的任课教授捉弄了一番。学生们事先约定:当教授在教室的左侧讲课时,大家就一起聚精会神地听课;当教授在教室的右侧讲课时,大家就表现得心烦意乱。在上课过程中,教授不知不觉地越站越靠左,最后几乎退到了门外。他不知道他的学生们在干什么,只是觉得站在房间的这一侧会感觉好很多。他的行为正是受到了这种无形的社会引力的影响。

当然,朱莉娅和哈罗德之间的“类对话”比这要深刻得多。哈罗德继续稳固而坚决地让“改造母亲”的机制保持运转,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摧垮她的心理壁垒,重塑她的性格特点,让她每时每刻都想着自己,逐渐改变她的本性。

生活完全被打乱了

朱莉娅原本的人格自然会反抗,你得理解她的抗争精神,她绝不会毫无反抗就向这个新生命投降。

在哈罗德一周岁前的绝大多数时候,朱莉娅会坐在婴儿房角落的一张椅子上给他喂奶。在为哈罗德举行的聚会上,她的朋友们送给了她一些哺育孩子所需的用品,尽管这些朋友们中只有极少数自己哺育过孩子。她得到的礼物包括用于监控婴儿状态的报警器和摄像头、空气净化器、“小爱因斯坦”活动模型、除湿机、电子相框、刺激地毯,手摇拨浪鼓以及有助于舒缓心情的海涛声制造机。她就坐在这一堆小玩意儿中间给儿子喂奶,就像电视剧《星际迷航》(Star Trek)里的柯克船长坐在“企业”号太空战舰的控制椅上。
第22节:社会动物(22)


在哈罗德出生大约7个月后的一个晚上,朱莉娅坐在椅子上,哈罗德趴在她的胸前。在夜光灯照耀下,周围一切都很安静。表面看来,这幅充满母爱的场景就像田园诗般平和、美丽—母亲正在哺育她的孩子,母子浑身洋溢着爱和甜蜜。然而,如果你当时能够偷听到朱莉娅的心声,就会吃惊地发现,她心里居然在说:“救救我!救救我!有人能帮助我吗?”

在这糟糕的时刻—身心俱疲、饱受压迫、备受冒犯的时刻,她恨透了这个小东西。他靠可爱、诱惑的花招进入了她的内心,一旦成功立足,他就像粗暴的统治者一样把她心中的其他想法全都踩在脚底。

他既是可爱的丘比特,又是小号的纳粹突击队士兵。这个贪婪的小混蛋什么都想要。哈罗德限制了她的睡眠时段,占据了她全部的注意力,让她没法自由洗澡、休息甚至上卫生间。他控制着她的思想、她的外貌、她的喜怒哀乐。朱莉娅苦不堪言,根本没法抵抗。

婴儿平均每20秒钟就会要求成人以某种形式表达对他的关注。初为人母的女人在孩子一周岁前会丧失大约700个小时的睡眠,婚姻满意度会随之骤降70%,而抑郁症风险则会增长一倍以上。任何最细微的不舒适感都会导致哈罗德发出刺耳的尖叫,让他的母亲歇斯底里地哭泣,令他的父亲恼怒、痛苦。

那天晚上,朱莉娅筋疲力尽地坐在椅子上,一边哺乳她的小婴儿,一边考虑自己已经变成胖子这个可怕的事实。她的脑海里涌现出很多阴暗的念头。她意识到自己永远不会恢复到当年穿着紧身裙的漂亮模样,也没法像过去一样,一想到什么不着边际的事情就立即去做。她完全被卷入了上流社会母亲们的意见战争当中。她已经接触过那些虔诚信仰母乳喂养的母亲,那些喜欢纠正她抚养方法的母亲,还有那些自怨自艾、整天抱怨自己丈夫和父母不够负责的母亲。她不得不参与到这些枯燥乏味的谈话当中,而且正如吉尔?利波尔(Jill Lepore)所言,这些谈话都是翻来覆去的,毫无新意。母亲们都想要宽恕,父亲们都想要喝彩。

她或许只能跟曾经令她非常快乐的社交生活说再见了。她已经预见到了未来的阴暗无光—准备孩子在学校吃的午饭便当,反复训诫、管教孩子,做链球菌化验,治疗耳部感染,时常祈祷能有空闲的打盹儿时间,更不要提生育男孩的女人的预期寿命会变短,因为男孩分泌出的睾酮会影响母亲的免疫系统。

母亲与婴儿间的非语言交流

接下来,或许就在愤懑和沮丧的念头闪过脑海之后仅仅一秒钟,朱莉娅向后倚靠在椅背上,把哈罗德举到自己面前。然后哈罗德会再次趴回她的胸前,用他的小手抓住她的指头,接着吃奶。欢乐和感恩的泪水慢慢从她的眼眶里涌出。

肯尼斯?凯耶(Kenneth Kaye)指出,在所有哺乳动物的幼崽中,人类婴儿是唯一一种习惯于断断续续吃奶的:先吮吸几秒,然后含着乳头暂停一会儿再吃。凯耶认为,这种暂停的意义在于引导母亲轻轻摇晃婴儿。当婴儿刚出生两天时,母亲每次应该摇晃他3秒钟。而当婴儿出生几周后,母亲每次只需要摇晃他2秒钟。

这样的机制使得朱莉娅和哈罗德保持着芭蕾舞般的节奏。哈罗德停下来,朱莉娅就摇晃他;哈罗德又停下来,朱莉娅再摇晃他。这是一种交流。随着哈罗德逐渐成长,这种节奏还要继续。他看着母亲,母亲也看着他。他们的亲子世界由此组成。

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这种节奏会像音乐一样不断演化。并非天生歌唱家的朱莉娅发现,自己往往会在最古怪的时刻唱歌给儿子听,大多数是电影《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里的插曲。每天早上,她会用缓慢、夸张、吟咏般抑扬顿挫的语调,把《华尔街日报》中所有跟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相关的报道读给儿子听,世界各地所有文化背景中的母亲都是用这样的语调跟婴儿讲话的。
第23节:社会动物(23)


几个月过去了,她偶尔会对哈罗德进行模仿训练。她在脸上伪装出某种表情,让哈罗德来模仿,直到他看上去像某个名人为止。皱眉,她就可以让他看起来像墨索里尼;咆哮,她就可以使得他看起来像丘吉尔;咧开嘴表现得惊恐不已,她就可以使得他看起来像杰瑞?刘易斯(Jerry Lewis)。有时他的微笑会让她稍微有点紧张,他流露出心照不宣的狡猾笑容,就像大学里那些在她的浴室里偷偷安装摄像头的小流氓一般。

哈罗德是如此依赖自己跟母亲之间的联结纽带,以至于如果两人之间的交流节奏被打断,他的整个世界都有可能轰然坍塌。科学家们为此设计了一个名为“静止面容”的实验。他们要求母亲暂时停止与婴儿间的交流,流露出茫然而被动的表情。婴儿会为此感到极度不安,出现紧张、哭泣和焦急的反应。婴儿会持续不断地努力,试图重新吸引母亲的注意,但如果仍然得不到回应,他们就会同样变得茫然而被动。这是因为婴儿是通过观察别人脸上的表情(这种表情通常可以反映婴儿的情绪)来调整自己的内心状态的。

哈罗德和朱莉娅之间的交流会像交响乐一样持续下去,直到朱莉娅精疲力竭为止。哈罗德的能量受控于她的能量,哈罗德的思维基于她的思维。

在9个月大时,哈罗德仍然没有任何自我意识。他在许多方面能力有限,但他已经做到了那些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事情。他已经让自己的思维和母亲的思维交织在一起,而他自己的能力将会通过这种联系得以培养出来。

人们有时会把婴儿的成长比做植物的生长。给种子施肥,植物就会逐渐茁壮生长。然而,人不是这样的,哺乳动物的大脑只有在能够与其他同类沟通时才能发育。对大鼠进行的实验表明,经常被母鼠舔舐照料的幼鼠,大脑中会生成更多的突触结点。跟母鼠分离24小时的幼鼠所丧失的脑细胞,比始终在母鼠身边的幼鼠所丧失的要多出整整一倍。在有趣环境中长大的幼鼠,神经突触比在普通笼子里长大的幼鼠多25%。人类也是一样,情感流露会通过某种神秘的方式带来生理上的变化。

早在20世纪30年代,斯克尔斯就曾对一些孤儿院中被人领养的智力有缺陷的孤儿展开过研究。4年后,比起未被领养的智力缺陷孤儿,他们智商的增幅平均高出50点。值得一提的是,被领养孤儿的智商并不是因为辅导和教育而提升的。领养他们的母亲们同样有智力缺陷,本身也在福利院里居住,是母亲的爱和关注使这些孩子的智商得以提升的。

现在,只要朱莉娅走进房间,哈罗德就显得兴高采烈。这的确是一件不错的事,因为朱莉娅为照顾他已经快要崩溃了。她已经好几个月没睡好了。她曾经认为自己比较爱整洁,但现在她的房间就像是被蛮族洗劫后的罗马城的一角。从她上次说出一句插科打诨的俏皮话到现在的这段时间,已经足够罗斯福总统实施他的“新政”了。然而每天早上,哈罗德都会露出灿烂的笑容,开始度过自己新的一天。

有一天早上,朱莉娅忽然意识到自己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更了解哈罗德。她知道他在哪些方面需要她,她了解他在适应环境转变时遭遇的困难。然而她悲伤地感觉到,他似乎渴望着与她建立某种她永远无法提供的联系。

他们俩其实还从来没有过对话,因为哈罗德不会说话。他们主要是通过触摸、泪水、视觉、嗅觉和笑容来了解对方。朱莉娅一直觉得意义和概念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但现在她已经意识到,人与人之间不用借助语言就能进行意义丰富的交流。
第24节:社会动物(24)


镜像神经元与模仿能力

哲学家们一直在争论人类彼此理解的机制。有些人认为我们都是谨慎的理论家,首先作出关于别人行为表现的各种假设,然后通过观察来验证这些假设。按照这样的理论,人们好像是理智的科学家,总在不断地察明迹象,检查结果。的确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种“假设检验”是我们相互了解时会用到的方法之一。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研究表明,另外一种机制占据了更大的比重:通过模仿他人,我们让自己站在他人的立场来换位思考,以理解他人的感受。按照这种解释,人们并不是随时对同类进行评判的冷漠理论家,而是无意识方法论的执行者,依靠分享或是模拟周围人们的反应来了解他人。我们之所以能够在社会环境中正常生活,是因为我们可以部分地渗透到彼此的思维中,从而理解对方—有些人更擅长这个,另一些人则差一些。我们会通过自己去了解他人,同时也会通过感受他人的内心活动来塑造自己。

1992年,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研究猕猴的大脑时注意到一种奇怪的现象。当猕猴看到研究人员剥开并吃掉花生时,它的脑电波会出现一种刺激信号,跟它自己剥开并吃掉花生时一样,尽管它只是站在那里旁观而已。这表明猕猴会自动模拟从别的生物身上观察到的心理活动。

于是,镜像神经元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我们大脑里的镜像神经元会自动模仿和再现周围其他人的心理模式。镜像神经元本身跟别的神经元并没有特别的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彼此间的连接方式,似乎这样的连接方式可以让它们执行深层次模仿的任务。

近几年来,镜像神经元已经成为神经科学领域最热门、最充满争议的话题之一。部分科学家认为镜像神经元与基因相似,对它的研究会彻底改变我们对人类思维如何应对外部体验、如何向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交流等问题的理解。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镜像神经元的概念被极度夸大了。他们指出,镜像神经元这个概念本身有可能是误导性的,因为它暗示模仿能力包含在个体神经元当中,而非包含在大脑神经网络当中。不过,双方都认同这样的观点:猴子和人类的大脑拥有进行深度模仿的自动机制,大脑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越过个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分享心理过程。正如马可?雅科博尼(Marco Iacoboni)观察到的那样,人们可以感受到别人的体验,就像这体验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一样。

帕尔马大学研究室里的猕猴不仅会模仿它们所观察到的行为,而且似乎还会下意识地评估这些行为背后潜藏的意图。研究人员拿起有水的玻璃杯时,它们的大脑会立刻做出反应;而当研究人员拿起空玻璃杯清洗时,它们的大脑毫无反应。当研究人员假装做出捡葡萄干的动作时,它们的大脑没有反应;当研究人员真正捡葡萄干时,它们的大脑就会做出反应。当它们看到研究人员撕纸时,它们的大脑神经元会按照某种独特的模式被激发;而当它们看不见研究人员撕纸的过程,只能听到撕纸声时,其大脑神经元也可能按照同样的模式被激发。换句话说,猕猴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只会“有样学样”地模仿动作。它们的大脑对某种行为做出的反应与该行为的意图密不可分。我们有时会假设“感知某种行为”和“对行为作出评估”这两种心理过程是不相关的,然而在这一例子中,感知和评估是混杂在一起的,共用同样的体系和脑神经网络模式。

南岛主 发表于 2013-11-5 20:26:50

第25节:社会动物(25)


自从进行这些实验以来,包括雅科博尼在内的许多科学家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人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人类的镜像神经元帮助人们解读行为的意图,跟猕猴的镜像神经元不一样,人类的镜像神经元甚至可以模仿那些还没有被探测出意图的行为。当女人看见别人用两根手指夹起高脚酒杯时,她的大脑反应模式跟她看见别人用两根手指夹起牙刷时的反应模式并不一样。她的大脑在看到别人说话时会做出一种反应,看到猴子唧唧喳喳时则会做出另一种反应。

当人们观看电影当中的追逐场面时,除非场面不够刺激,否则他们会做出仿佛自己正在被人追赶的反应。当人们观看情色电影时,除非不够暴露,否则他们会有仿佛自己正在做爱的反应。当哈罗德看见朱莉娅充满爱意地盯着他时,他的大脑内或许正在再现她的大脑活动,让他了解到爱在心中的感觉和作用是怎样的。

哈罗德会成长为一个技艺高超的模仿者,而这将从各个方面帮到他。杜克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埃克尔曼(Carol Eckerman)所作的研究表明,越经常玩模仿游戏的孩子越早学会流利地说话。塔尼亚?沙特朗和约翰?巴格发现,经常互相模仿的两个人会更加亲昵,反之亦然,亲昵的两个人会经常互相模仿。许多科学家都认为,下意识地分享他人大脑思维的能力是情感共鸣的基石,而人类正是通过情感共鸣形成了道德。

无论科学最终怎样解释镜像神经元,这一理论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手段,特别是亲子之间的交流联系。思维具有强烈的渗透性。人们的大脑会互相影响,形成循环。同样的思想和感觉可以出现在不同人的思维中,形成看不见的交流网络。

笑是一种本能的社交方式

又过了好几个月,这一天,朱莉娅、罗伯和哈罗德正坐在一起吃晚饭时,罗伯无意间把一个网球扔在饭桌上,哈罗德被逗得咯咯直笑。于是罗伯再扔了一次网球,哈罗德的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笑得像弯弯的新月,身体颤抖不已,眉心的皮肤笑得皱了起来,他的笑声回荡在房间里。罗伯把网球捡起来举在饭桌上方,他们一起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期盼地等待着。然后罗伯用力一扔,让网球反弹了好几次,哈罗德再一次开心地笑起来,笑声甚至比刚才还大。他穿着睡衣坐在那里,小手一动不动,只是笑个不停。罗伯和朱莉娅也跟他一样大笑不已,甚至笑出了眼泪。罗伯反复扔球,哈罗德就充满期待地等着它再次落下,在看见它弹起时发出开心的尖叫声。他不停抬头,舌头抖动着,欣喜的眼神在父母之间转来转去。罗伯和朱莉娅配合着他一起尖叫,声音跟他的声音混杂在一起。

捉迷藏、在地板上摔跤、挠痒痒,这样的时刻是他们育儿经历中最开心的时候。有时朱莉娅会把头搁在婴儿床上,嘴里叼着一小块毛巾,哈罗德会把毛巾拉出来,再开心地试图将它塞回去。重复这种结果可以预料的开心事让他非常兴奋。这类游戏让他产生了熟练掌握某些事情的感觉,他开始理解世界上各种事情的模式了。这样的游戏也让他体会到与父母进行完美的同步沟通的感觉,对于婴儿来说,再没有什么感觉比这更美妙了。

人类会大笑是有原因的,大笑极可能早在人类发明出语言以前就存在了。马里兰大学学者罗伯特?普罗万(Robert Provine)发现,人们在与他人相处时大笑的可能性是独处时的30倍。当人们彼此间具有情感联系时,笑声就会更多。令人惊讶的是,在谈话过程中,说话者发笑的可能性比听众要高46%,而且让他们发笑的原因并不一定是自己说出的诙谐句子。导致说话者发笑的句子中只有15%可以被认为是有趣的。当人们觉得自己需要以相通的方式对他人的积极情绪做出反应时,笑声就如同肥皂泡般出现在谈话之中。

南岛主 发表于 2013-11-5 20:27:08

第26节:社会动物(26)


某些笑话具有反社交的属性,经常会受到自闭症患者的青睐,例如双关语。不过,绝大多数笑话都具有强烈的社交属性,可以应对社交中不恰当的情况。笑是人们用来构建联系、掩饰社交中的尴尬、让气氛更加融洽的语言。当人们开怀大笑时,笑是好的;当一群人嘲笑一个人时,笑是不好的。然而,笑和团结始终如影随形。斯蒂芬?约翰逊(Steven Johnson)曾写道:“面对幽默时,笑并不是人们的本能生理反应,如同疼痛导致皱眉、寒冷导致发抖一样。笑是一种本能的社交联系形式,而幽默则是利用了这种形式。”

一夜又一夜,哈罗德跟他的父母会试图迎合彼此的节奏。有时他们会失败,罗伯和朱莉娅无法进入哈罗德的思维,找出抚慰他的痛苦的办法。有时他们成功了,这时笑声便是他们获得的奖赏。

如果你非要问哈罗德从哪里来,我们可以从生物学上给出答案,解释受孕、怀孕和出生的过程。不过,如果你真正想解释哈罗德的本性—或者任何人的本性—究竟从哪里来,你就不得不承认,这首先来自于哈罗德和他父母之间的联系。这联系之中包含了某些特质,当哈罗德成长到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时,这些特质会成为他的个性特征,即使他跟父母分开也会在他身上体现出来。换句话说,人们不是先成长发育再创造联系的,而是生来就置身于跟父母和祖先的联系之中,是这些联系造就了他们的人格。再换句话说,大脑不过是单独一个人颅骨里的一堆神经组织,而思维只能存在于网络之中,是大脑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要把思维跟大脑弄混了。

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曾经说过:“在自我意识形成之前,爱就开始了,而且最初的爱是对别人的爱。婴儿首先从母亲的模式中辨认自我的模式,几年后才会逐渐在自己身上认出自我。”

柯勒律治描述了他的孩子3岁时半夜惊醒并呼唤母亲的情景,“碰碰我,只要用手指头碰碰我就好。”小男孩恳求道,他的母亲很惊讶。

“为什么?”她问。

“我不在这里,”小男孩哭道,“碰碰我,妈妈,这样我就可以在这里。”

第4章 探索与认识世界

自第一眼看到母亲的那一刻起,哈罗德开始了他的一生。不过很快,贪得无厌的物质主义也开始在他身上显现出来。他的渴望对象并不是保时捷和劳力士。一开始,他对条纹和黑白格子情有独钟。随后,他开始喜欢上各种物体的边—盒子的边、架子的边。他紧盯着那些边,就像杀人狂查尔斯?曼森紧盯着警察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开始喜欢上了盒子、轮子、摇铃和小杯子。他成了一个优秀的“水平测量员”,坚信所有物体都应该待在最低的水平面上。盘子从桌子上被拿到地板上,书从书架被拿到地板上,吃了一半的意大利面盒子从它们的储藏室牢笼中解放出来,回归它们自然的栖息地—厨房的地板上。

令人高兴的是,处于这个阶段的哈罗德既修习心理学,也修习物理学。他的两项主要任务是向他的母亲学习,以及了解东西是如何掉在地板上的。他常常看着母亲以确定她在保护他,然后再去寻找可以推倒的物品。他有着艾莉森?哥普尼克(Alison Gopnik)、安德鲁?梅尔特佐夫(Andrew Meltzoff)和帕特里夏?库尔(Patricia Kuhl)所说的“解释性动机”。哈罗德会长时间坐在那里,试图把几个不同大小的盒子放进另一个盒子里,当这些盒子终于套在一起时,他又会摇身一变成为击球手“桑迪?柯菲克斯”,把它们“打飞”到台阶下面去。

南岛主 发表于 2013-11-5 20:27:36

2第二部分
他在探索和学习,但在人生的这一阶段,哈罗德的思维过程是完全不同于你我的。小孩子看上去似乎并不具备能够观察自身的自我意识。他们大脑前部的执行控制区域成熟得比较缓慢,所以哈罗德基本不能进行可控的自我导向式思考。
第27节:社会动物(27)


他在探索和学习,但在人生的这一阶段,哈罗德的思维过程是完全不同于你我的。小孩子看上去似乎并不具备能够观察自身的自我意识。他们大脑前部的执行控制区域成熟得比较缓慢,所以哈罗德基本不能进行可控的自我导向式思考。

这意味着他的内心深处并不存在他自认为是“自己”的自我意识。他不会有意识地想起过去,也不会有意识地以一个逻辑清晰的时间轴把过去的行为与现在的行为联系在一起。他不会记得之前的想法,或是他学习事物的过程。直到18个月时,他还无法通过镜子测试。如果你把一张便笺贴在一只成年黑猩猩或海豚的额头上,这些动物在照镜子时会知道便笺在它们自己的头上,然而哈罗德缺乏这种自我意识。对他来说,这张便笺是在镜子里的某个生物的头上。他在识别其他人方面做得很好,但他不能识别自己。

甚至直到3岁,孩子们似乎都不会形成自觉地集中注意力的概念。当没有任何外在事物吸引他们时,他们会认为思维是空白的。当你问学龄前儿童,他们所看到的一个成年人是否正集中注意力观察什么东西时,他们看起来并不理解你在说什么。当你问他们是否能够长时间什么也不想,他们会回答“能”。正如艾莉森?哥普尼克在《哲学婴儿》(The Philosophical Baby)一书中所写的:“他们并不理解思考能够简单地遵循内心体验的逻辑,而并非一定要在外部触发。”

哥普尼克指出,成人具有探照灯一般的意识,会将注意力指向特定的位置。而哈罗德跟所有的孩子一样,具有哥普尼克所谓的“灯笼意识”,它向外发散至各个方向,是一种针对一切事物的生动的全景意识。孩子就像兴高采烈地沉迷于360度环形全景式电影一样。数以百万计的事物如狂轰滥炸般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这里有个形状有趣的东西!那里还有一个!有盏灯!有个人!

即使这些描述也不足以描绘此刻哈罗德意识的古怪之处。关于灯笼的比喻似乎意味着哈罗德正在解读和观察着世界,而且身为观察者必须置身于观察对象之外。不过,用“观察”来形容哈罗德的行为是不恰当的,因为他沉浸于其中,他被吸引到那些唤起他注意力的事物上。

学习识物

在人生的这一阶段,哈罗德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学习尽可能多的内容。他的任务在于弄清他所生存的环境类型,绘制出一幅心理地图为他导航。有意识的、定向的学习并不能帮助他快速地完成这一任务,但潜意识沉浸于其中则可以做到这一点。

童年期的大部分时间—甚至是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把千百万种的刺激整合到经验模型中,这些模型被用于生活中的预测、解释和导航过程。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写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种情境,都是由我们关于世界、关于我们自身的典型模型来解释的。我们通过感官获得的信息是经由这些模型得以筛选和解释的,信息对于我们、对于我们所关心的事物的意义是经由这些模型评估的,行动计划的构思和执行也是经由这些模型进行的。”这些模型是内心世界的地图,决定了我们如何观察世界、为事物赋予什么样的情感价值、我们需要什么、如何反应,以及我们能够以怎样的精确度预测接下来要发生的事。

哈罗德正处在绘制心理地图最关键的时期。伊丽莎白?斯贝尔克(Elizabeth Spelke)认为,婴儿出生时就通晓了关于世界的核心知识,这些知识使他们在完成绘制心理地图的任务时能够占据良好的出发点。婴幼儿知道滚动的球将会持续滚动,如果球滚到某样东西的后面,它会从另一端出来。6个月时,他们就能分辨有8个点的纸和有16个点的纸的区别。他们能识别出这些,尽管他们并不知道如何数数。
第28节:社会动物(28)


不久以后,他们就会表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解码行为。梅尔特佐夫和库尔给5个月大的婴儿播放无声录影带,录影带中播放了一张说着“啊”或“咦”的脸,然后再播放这两种声音的录音。5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准确地将声音和脸进行配对。

如果对着8个月大的婴儿读不同的音节组合,例如“啦–嗒–嗒”或“咪–啦–啦”,婴儿能在两分钟内找出其中隐含的组合规律(ABB)。幼儿能够利用一种非常复杂精密的统计方法理解语言。当成人说话时,不同词语的发音混合在一起,但幼儿能够从中分辨“pre”的发音之后有很大概率会跟着“ty”的发音,所以“pretty”是一个词。“ba”之后也有很大概率跟着“by”,所以“baby”是一个词。婴幼儿能够进行如此复杂的概率计算,尽管他们的意识几乎还没有觉醒。

独一无二的神经元网络

哈罗德的大脑神经元总数在1 000亿个以上。当哈罗德开始认识世界时,每个神经元都会生成分支,与其他神经元形成联结。两个不同神经元分支联结的地方被称为神经突触。哈罗德正在快速生成这样的联结。科学家计算过,人类从在子宫内第2个月到2岁生日之间,大脑平均以每秒180万个的速度形成神经突触。大脑制造突触是为了储存信息。我们知道的一切事物都蕴藏在神经联结网络当中。

到两三岁时,哈罗德的每个神经元平均会形成15 000个联结,尽管其中不常用的会逐渐消退。哈罗德的大脑最终会含有多达100万亿~500万亿个,甚至1 000万亿个神经突触。如果你想弄清楚哈罗德的脑细胞间形成联结的潜力,不妨这样考虑一下:仅60个神经元相互联结的可能性就多达1081种(1后面跟着81个零)这一数字相当于已知宇宙中粒子总数的10倍左右。杰夫?霍金斯(Jeff Hawkins)提出了另一种想象大脑的方法:设想一个足球场上堆满了意大利面,然后把它缩小到人的颅骨大小,那么它的复杂程度仍远远不如大脑神经元的分布。

在《婴儿床上的科学家》(The Scientist in the Crib)一书中,哥普尼克、梅尔特佐夫与库尔对神经元相互联结的过程作了巧妙的描述:“这就像当你经常用手机给邻居打电话时,你们的房子之间就自动出现了一条电缆。一开始,细胞会试图与尽可能多的细胞形成联结,就像电话推销员打电话给每个人,希望有人应答一样。在另一个细胞作出回应,且回应的频度和程度足够时,一条更为稳固的纽带便形成了。”

这里我想暂停一下,因为突触形成的过程是“哈罗德究竟是谁”这个问题的核心部分。千百年来,哲学家们一直在探索人类对自我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使一个人在经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变化后还是他自己而不会变成别人?是什么整合了每个人生命中所有不同的想法、行为和情绪?真正的自我究竟在哪里?

答案的一部分就在突触联结的模式之中。当我们看到苹果时,关于苹果的感官知觉(它的颜色、形状、触感、气味等)被转译入神经元相互联结形成的整体网络中,网络中的神经元会共同激发。这些激发或者说电化学冲动并非集中于大脑中某一个单独对应苹果的区域,跟苹果有关的信息分散于广阔的复杂网络中。在一项实验中,猫被教会从一扇标记有特定几何图形的门后寻找食物。这个几何图形在分布于猫脑中的500多万个细胞中触发了与学习相关的反应。另一项实验表明,辨别“P”与“B”两个字母发音的能力需要脑中多达22个区域的参与。
第29节:社会动物(29)


当哈罗德看见狗时,神经元网络会激发。他看见的狗越多,相关神经元间的联结就变得越密集、越高效。看见的狗越多,关于狗的神经元网络就变得越快速复杂,人也就越善于识别狗的总体特点和不同狗之间的差异。通过努力、练习和经验,人们可以增进神经网络的精密程度。小提琴手跟左手相关的大脑区域具有密集的神经元联结,因为他们在演奏时频繁地使用左手。

你具有与众不同的签名,与众不同的笑容,在淋浴后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晾干自己,这是因为你多次完成过这些活动,大脑中与之相对应的神经元网络形成了非常密集的联结。你可能会按从A到Z的顺序背诵字母表,因为通过背诵,你在大脑中建立了这种顺序的模式。你可能感到从Z到A反着背诵字母表非常困难,因为这一顺序还未通过经验予以强化。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神经元网络,它会随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形成、固化和随时更新。回路一旦形成,同样的回路在将来受到激发的机会就增加了。神经元网络包含了我们的经验,并据此指引我们未来的行为。它包括了我们每个人在世界上独特的生存方式,我们行走、说话和反应的方式。它是我们的行为所遵循的模式。大脑是生活的记录者,神经联结网络是习惯、人格和偏好的生理表现,而你则是大脑中的物质网络所显现出的精神实体。

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复杂的想象力

当哈罗德看到母亲微笑时,神经元突触会以特定的模式激发,而可怕的卡车声则会使他的神经元突触以另一种模式激发。当他蹒跚地四处探索世界时,也在逐渐形成他的思维。5岁左右的一天,他绕着屋子奔跑,做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他尖叫着:“我是老虎!”开玩笑地猛扑在朱莉娅的身上。

这好像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所有小孩子都会做。毕竟,当我们想象真正高难度的思维活动时,往往会想到像计算5 041的平方根这样的事情(答案是71)。说“我是老虎”,看起来很简单。

然而,这只是一种假象。任何廉价的计算器都能计算平方根,但没有任何简单的机器能够完成“我是老虎”这句话所包含的富有想象力的构想。没有任何简单的机器能够将两种复杂的构想,如“我”(一个小男孩)和“老虎”(一种凶猛的动物)混合到一个单一而条理清晰的句子中。然而人类的大脑能够轻易地完成这项极为复杂的任务,而且完全不用进行意识层面的思考,以至于我们甚至察觉不到这有多困难。

哈罗德会这样说,是因为他具备归类能力和通过归类建立联结的能力—将一个事物的要旨叠加在另一个事物的要旨之上。如果要求一台高端电脑找到房间的门在哪里,它必须计算房间中的所有角度,然后查找与内存中已经输入的门的形状和比例相符的物体。由于门的种类非常多,电脑在理解“门”是什么意思时会遇到困难。但对哈罗德或任何一个人而言,这是很简单的事。我们在头脑中储存了关于房间的模糊模型,而且我们大体了解门在房间中的位置,通常完全不需要刻意思考就能找到它们。我们聪明是因为我们能够模糊思考。

我们审视世界中的各种不同模式,形成相应的要旨。一旦我们创建了某种要旨,也就是神经元激发的某种模式,就能利用它完成很多事情。我们可以提取狗的要旨,然后回想储存于脑海中的温斯顿?丘吉尔的要旨,接着我们就能想象狗发出温斯顿?丘吉尔的声音。(如果这条狗是斗牛犬,两种神经模式之间已有部分重叠,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条狗有几分像他”。)
第30节:社会动物(30)


这种混合神经模式的活动就是想象。它看起来简单,但其实很复杂。它包括提取两种或更多并非同类的事物,在脑海中将它们混合在一起,创造出根本不存在的第三种事物。吉尔斯?福肯尼尔(Gilles Fauconnier)和马克?特纳(Mark Turner)在《我们思考的方式》(The Way We Think)一书中写道:“创建一套完整的网络,包括了建立心理空间、跨空间配对、有选择地倾向于某种混合、定位共享结构、回溯输入数据,重新构建输入和混合内容、对混合物本身进行各种操作等一系列内容。”这仅仅是开始。如果你爱好极为错综复杂且有时不知所以的推理文字,可以去阅读那些致力于弄清楚想象过程中事件具体顺序的科学家们的著作,在他们的术语中,想象的过程又被叫做“双域整合”(double-scope integration)。

无论如何,哈罗德在这方面是个小恶魔。在5分钟之内,他可以是一只老虎、一列火车、一辆汽车、他的妈妈、一场暴风雨、一幢建筑或一只蚂蚁。在大约4岁时,他曾连续7个月认定自己是出生于太阳的太阳生物。他的父母试图让他承认他是出生于医院的地球生物,但他拒绝承认这一点,以至于朱莉娅和罗伯开始怀疑,或许是他俩得了妄想症,而不是哈罗德。

实际上,他只是在自己的混合过程之中迷失了。再长大一点,他创造了H星球,一个专门为哈罗德而建立的完整星系(研究者称这种情况为“架空世界”)。在H星球,每个人都叫哈罗德,且全都崇拜H星球的国王,也就是哈罗德本人。人们在H星球吃特殊的食物—主要是棉花糖和M&Ms牌巧克力,从事特殊的职业—大多是各种专业运动员。H星球甚至有自己的历史,也就是那些他幻想出来的事件,它们也像真实世界的历史一样被郑重其事地记录下来。

在生活中,哈罗德自始至终都十分善于整合、概括和讲故事。如果测量哈罗德天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会发现他稍微高于平均水平,但没什么特别的。然而他具有辨明本质、玩转神经模式的神奇能力,这意味着他非常善于创建现实模型和可能的“替代现实”模型。

有时我们认为想象是很容易的,因为孩子们比成人更善于运用它。实际上,想象是非常费力并且非常实际的。那些拥有想象天赋的人会说:“如果我是你,我会这么做……”或者他们会想:“如果我尝试那种方法,事情或许会更快做完。”这类双域整合和反事实方面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有用。

故事里的世界与现实世界

4~10岁期间,哈罗德会坐在餐桌前,突然插话,重复一些电视对白的片段或广告词,而且这些话往往恰到好处。他可以恰当地使用难懂的词,虽然当你稍后问他这些词的含义时,他无法有意识地定义它们。他可能随意哼起保罗?麦卡特尼的歌和电影《翼》(Wings)的一小段插曲,并且这样做完全符合当时的情境。人们会惊讶地看着他问:“这孩子心里有个小老头吗?”

事实上,哈罗德的大脑里并没有隐藏的成年人,只有一个小小的模式合成器。罗伯和朱莉娅安排他的生活。他们日复一日地保持同样的生活模式和同样的期望,这些习惯在他大脑中建立了特定的基础结构。在这种次序、规律和纪律的基础上,哈罗德的大脑会进行大胆的冒险,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将原本差别很大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罗伯和朱莉娅本该为他的想象力感到高兴,但哈罗德面对现实生活时似乎遇到了困难。他们看到别的孩子安静地握着婴儿车扶手,在杂货店的过道来来回回走。哈罗德不这么做,他总是乱动乱抓,让人不得不抱着他或是看着他。别的孩子在幼儿园会遵从老师的指导,但哈罗德不能安心完成任务,他总是跑去做他自己的事情。罗伯和朱莉娅会因为他的突然情绪爆发和闹脾气而精疲力竭,尽管他们试图让他变得规矩一点。在飞机上,他是个令人头疼的孩子,在旅馆也令他们感到尴尬。在家长会上,连老师们都说,管理哈罗德占用了他们太多时间。他似乎从不听话,从不遵从教导。朱莉娅在书店里翻看育儿指南,越看心越沉重,怀疑自己养育了一个典型的多动症孩子。
第31节:社会动物(31)


哈罗德上幼儿园时的一个傍晚,罗伯经过他的房间,看见哈罗德在地板上爬来爬去,周围全是塑料小人。他的左侧是一群穿绿衣服的小兵,右侧是一群乐高小海盗,还有一排乱七八糟的风火轮车挡在前面。哈罗德在中间忙来忙去,将达斯?维达小人转移到敌后,压倒了一个不知状况的特种部队士兵。一小队士兵遭遇了风火轮车的攻击并被击退。哈罗德的声音随着战斗的进行而时起时落,不停地进行实时报道,描述战事进展,偶尔还发出“这群人疯了”的低吼。

罗伯在门口站了大约10分钟,看哈罗德忙于他的表演。哈罗德抬头看了他一眼,又回到了战斗中。他激动地对一只毛绒猴子进行了鼓舞士气的演说,激励一块5厘米高的塑料要有勇气,安抚被撞的汽车,斥责一只毛绒乌龟。

他的故事里有将军和士兵,妈妈和爸爸,牙医和消防员。他似乎从小就很清楚这些不同的社会角色意味着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在有的游戏里,他扮演一名武士;在另一个游戏里,他是个医生;再换一个游戏,他又成了厨师长—想象扮演这些角色的人们如何思考,由此形成了关于其他人思维方式的看法。

哈罗德的许多故事都是关于他未来的生活以及他如何赢得尊敬和荣誉的。罗伯、朱莉娅和他们的朋友会幻想财富和舒适的生活,而哈罗德和他的伙伴则幻想荣誉。

一个周六的下午,哈罗德邀几个伙伴来家里玩“角色扮演”的游戏。他们跟他那些玩具一起待在他的房间里。哈罗德宣布他们是消防员,于是他们就想象房子着火了,并寻找工具应对这一情况—一根软管、一辆卡车、一堆斧子。每个孩子都在小主人的故事中为自己安排了一个角色。罗伯偷偷地走进来,站在门口观察。令他懊恼的是,哈罗德是个小拿破仑,命令他的客人们谁该去开车、谁该搬软管。他们会进行严肃、复杂的磋商,讨论在他们想象出来的世界里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即使在这个想象中的世界里,显然仍有必要制定规则,他们花了这么多时间讨论规则,让罗伯深刻地感觉到:规则比故事情节本身更重要。

罗伯注意到,每个男孩都设法坚持己见,整场游戏有典型的故事情节,从平静到危急再到平静。首先他们演出了欢乐的一幕,然后某件恐怖的事情发生了,使得他们群情激昂,共同对抗威胁。然后,在胜利之后,他们又恢复了早先感人的宁静。每个故事都会以“一切都变得更好”的胜利结局,每个参与的人都获得了声望和荣誉。

在花了大约20分钟像本杰明?斯波克(Benjamin Spock)一样旁观孩子们的游戏之后,罗伯决定参与其中。他在孩子们中间坐下,抓起一些小人,加入了哈罗德的队伍。

这是个严重的错误,这就像一个普通人抓起篮球,非要跟洛杉矶湖人队打场临时比赛一样。

在成年后的生活中,罗伯善于进行某种特定类型的思考,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称其为“例证性思维”。这种思考模式由逻辑和分析构成,内容包括从具体情境中抽离以组织事实、演绎一般原理和提出问题。

但哈罗德和他的伙伴们所玩的游戏是依靠另一种思考方式,布鲁纳称之为“叙事性思维”。哈罗德和他的伙伴们现在已经成为农场上的一群农夫,正打算开始做如下事情—骑马、系绳子、修建房子和玩耍。随着故事的发展演变,故事线索中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会自然浮现出来。

牛仔们一起去工作,然后他们开始争吵。牛丢了,栅栏修起来了。龙卷风过境时,牛仔们团结起来,当危险过去后他们又各自为营。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都来读好书之《社会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