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人必读(转帖)

国字号 发表于 2013-10-1 11: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制链接]
14 673

中国文化劣根性28个标识之一:礼治与专制

——————————————————————————————————————————————————

http://manage.org.cn 2008-8-5 19:22:56 作者:赵伯平 来源:本站原创


  中国文化劣根性的28个标识之一

礼治与专制
  所谓礼治共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一系列有关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的法律制度。如“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天子之亩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二是与法律制度相呼应的道德伦理观。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父慈子孝;兄敬弟爱。三是一整套合于法律制度、道德伦理观的礼仪行为规范。如三磕九拜、三呼万岁、打躬作揖。

  礼治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经济资源分配,就是一个“钱”字,这一点恐怕要让那些沾沾自喜于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人们痛心疾首了。因为羞于谈钱,耻于言利是咱中国人一贯引以为傲的美德,想不到在我们最珍视的古代精神文明中最本质、最核心的竟是俗不可耐的一个“钱”,真令人汗颜,但事实不容置疑,君不见日常交往中人们彼此送礼时,私下里最为掂记的不就是礼的含金量多少吗?礼的价值不菲,则是礼重了;反之,则是礼轻了。上下级、同事、亲朋、街坊邻里之间,嘴巴上的礼貌再周到,如果少了请客吃饭、银钱往来,那就要大打折扣。不但要送钱请吃饭,而且要送大钱吃得够档次,吃得不丰盛钱少了都是不够礼貌的表现。

  中国人的礼是论斤秤两的,礼的轻重成为人们衡量人际关系的一把标尺,礼轻交情薄,礼重感情深。并且也是对等的,礼尚往来,你重我也重,你轻我也轻,配合默契,分毫不差。

  在中国农耕社会史上是先有专制,后有礼治。礼治是为了更好的维护专制而产生,周公制礼也好,孔子克已复礼也好都不外乎这个目的。打开专制政体的漆黑大门我们看到:位于权力结构顶端的君王可以为所欲为而绝少制约,吃不完的山珍海味,玩不完的后妃美女,花不完的黄金白银,住不尽的高堂华屋。言出法随,集天下苍生的生杀予夺大权于一身。这样的位置谁不想得到?人同此情么!于是,背叛、造反、忤逆、阴谋、弑君、杀父、犯上作乱、篡位、政变、仇杀、镇压,一出出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持续不断的上演,社会陷入巨大的动荡之中。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人人胆颤心惊,个个朝不保夕。长期生活在这种恐怖环境中,谁又能承受得了,除非是野兽,谁不渴望和平?如此,制定出一套不但能维护现有经济资源分配秩序,又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所拥护的治理规则、理论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正是礼治体系设计者的出发点。

  在历朝历代统治者不遗余力地对礼治精神推广教化后,黎民百姓早已形成了对礼治政体的由衷敬仰和本能依赖,大一统的观点深入人心,服从与逆来顺受成为被统治者的自觉和衡量是非的标准。所以除非是昏庸残暴到极点的独夫,通常,他们的龙椅都能风雨不动安如山。专制政体在中国悠然自在了两千多年,礼治体系的功不可没。

  专制不是中国农耕社会的特色,但礼治与专制的合二为一却使中国农耕社会的专制与众不同,礼治粉饰下的专制更残酷、更稳固、更有欺骗性。礼治体系的道德外衣,能把一切对大人、强者存非分之想的小人、弱者置于心灵上的惶惶不安境地,防患于无形。

  礼治虽是为粉饰、强化专制而诞生,但其中亦不乏某些在当时看来颇为合理的成份,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父慈子孝;兄敬弟爱等。问题是由于专制在先,处于上位的大人、强者往往对此视而不见,仅是一味地要求处于下位的小人、弱者尽忠尽孝,无条件地奉献服从。而礼治体系的鼓吹者对此又无可奈何。于是在礼治体系设计者那里是双向的节制、约束,到了实施时却蜕变为单向的节制、约束。礼治的初始精神被后世的施行者曲解异化。旨在上下和同的礼治变为狰狞吃人的礼治。

  吃人的礼治虽有许多可恶之处,但中国人对它的态度却是复杂的,它恰是一只烫手的山芋,惹得人既恨又爱。当一个人处于下位时,是礼治的受害者,对礼治恨之入骨,万般诅咒;当一个人处于上位时,是礼治的得益者,对礼治赞不绝口,顶礼膜拜。由于每个社会成员一生中都是多种身份、多种角色的复合体,即使是皇帝老子也不例外,免不了此时处于上位,彼时处于下位;此地处于强势,彼地处于弱势;此人面前处于上位强势,彼人面前处于下位弱势。所以,每个人都同时是礼治的受害者、得益者。一个平庸的男人在乡绅、族长面前是瑟瑟发抖的可怜虫,但一回到家中看见自已的老婆孩子,顿时就威风凛凛,俨然是个大王,在外虽是个狗屁不如的草包,但到家大小也是个长,也可以享受一下礼治的优越性。一个小王子,父皇、兄长在世时频频挨训,膝盖上早已跪出了老茧。但如果上天垂青,时来运转,侥幸登上龙位,则从此面目一新,风光无限。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曾经整得自已苦不堪言的礼治更好的东西呢?

  正是因为每个礼治的受害者同时又是礼治的得益者,狰狞吃人的礼治才拥有如此广泛的社会基础、民众基础,到如今仍死而不僵,阴魂不散。可悲可叹的炎黄子孙们就这么一代一代、一年一年地重蹈着前人的脚印,苦在其中,乐在其中,没落在其中!

  作者简介:赵伯平,1965年生。先后出版过的著作有《中国企业的病根子》(被列为“2006年影响中国企业管理的十本团购图书”之一)、《三阶梯管理》、《第一变革》、《老调新谈》。

  作者邮箱:zbp079@sohu.com

  作者敬告:近来,作者发现部分网站在转载本人作品时,未能标明作者和出处,更有甚者,如一家所谓的“世界企业家大学”和一个名叫“郭凤林”的中央党校研究生居然在挪腾之间,将本人的作品偷换成他们的原创。这当然是作者不愿意看到的,为此,本人敬告各类网站和

  网友:欢迎转载,同时请务必标明出处,以示对作者劳动成果的尊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 11: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化劣根性的28个标识之二
http://manage.org.cn 2008-8-7 7:27:19 作者:赵伯平 来源:本站原创

 

内圣外王
  当一个人进入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时,就可以无愧于内圣或圣人的称号了。他浑身上下,从里到外没一点毛病,每时每刻“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十全十美,既高又大又全。

  这样的圣人可不好找。孔子是中国农耕社会公认的圣人,但孔子就曾说过:“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事之,未能也。”“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期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期可矣。”孔子是诚实的,因而也是可敬的。

  道学家们在抨击世风时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人心不古”,他们总宣扬越古之人越淳厚,越古之人越神圣。果真如此吗?也许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还不算遥远,那就再来看看炎黄子孙的始祖--黄帝与孟夫子所极力推崇的周武王二人,到底算不算得圣人?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关黄帝得天下的描述是:“(黄帝)以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虽寥寥数笔,着墨不多,但一个尚武好战的王者形象已呼之欲出,黄帝之得天下凭武力多,靠德政少,算不上标准的圣人。至于周武王,孟子本人就心存疑虑:“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漂杵也?”意思是以最仁慈的周武王讨伐最不仁慈的殷纣,何至于流血多得把捣米的木槌都漂了起来呢?可见周武王也算不得货真价实的圣人。我以为道学家们之所以言必称三王、称上古,并非三王、上古之人真如他们所言的那样淳厚、神圣,而是现实世界中无法找到支持他们理论体系的完人、圣人,只好跑到年代久远的上古去找根据,搬救兵,因为称三王、称上古用不着担心证据是否准确,谁要是胆敢质疑,立马给他扣上一顶污蔑祖宗的大帽子,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孔子不是圣人,黄帝、周武王也不是圣人,那么中国农耕社会史上到底有没有圣人呢?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点错误都没有的圣人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永远不会有。

  内圣或圣人既是如此的可望不可及,道学家们何苦还要孜孜以求呢?个中原因很简单,即他们所津津乐道的礼治体系是一个“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的体系,是一个系国家兴衰于一人的体系。这个人就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皇帝一旦骄奢淫逸,视民如草芥,则大臣百官就会竞相效尤,贪赃枉法。本来就已向皇帝百官严重倾斜的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秩序,这时简直是一边倒了。如果不幸又碰上水涝灾害,颗粒无收,那摆在平民百姓面前的就只有坐以待毙和犯上作乱两条路可走。虽说中国农耕社会的平民百姓一贯以刻苦忍耐为能事,但也不是无止境的,总有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维持生存所必须的最低生活保障。低于这个底线,平民百姓就容易被逼上梁山,铤而走险。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背景即是如此。所以,要实现一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至高无上的皇帝就要内圣,内圣了就不会毫无节制的放纵自己,就会使自己的言行努力符合“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的为政要求。皇帝内圣了又会带动大臣百官,直到每个族长家长都能身修家齐,于是,国治天下平。这便是道学家们的如意算盘,很可惜,他们从未有过如意的时候。

  内圣外王的价值观对中国农耕社会的影响基本有三:一是绵绵无醒期的家国梦。西方的哲学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君王跟凡夫俗子一样有为恶的倾向,要使君王少为恶或为小恶,则需对君权进行限制和监督。限制君权,君王想为恶也很少有条件;监督君权,君王打算为恶时,会担心受到惩罚而却步。中国的哲学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君王不同于凡夫俗子,可以依靠后天的格物致知、意诚心正进入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格物致知、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之间存在着内在、渐进的逻辑关系。齐家与治国密不可分,家放大一下就是国,国也无非是一家之天下。既然修好身齐好家就可能治国平天下,而自以为修好身,齐好家者又不计其数,则古往今来稍为得志即做起家国之梦者自然会如过江之鲫,绵绵不绝了。

  二是百姓自主意识的丧失。1976年,在我还是一个天真未凿的孩童时,一代伟人毛泽东谢世了。记得那些上了年纪的人顿时觉得天塌了下来,“这如何是好?这如何是好?”毛泽东在世时,一切都有他老人家给我们安排好了,毛主席是那么的英明无比,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开天辟地第一人。咱老百姓除了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毛主席,感恩戴德外,其它啥也不用管,不用想。现在毛主席抛下我们不管了我们怎能不六神无主,惶惶不安呢?百姓自主意识的丧失由来已久,其根源就在于内圣外王的价值观。皇帝是圣上、是君父、爱民如子,无所不能,百姓是子民、是愚夫、不能有丝毫自主意识,自主意识应该扔到大江大海里去。有了反倒是麻烦,官府会问你一个小老百姓要自主干吗?是否对“圣明天子”不放心?或者有什么混帐心思,暗中图谋不轨?

  三是社会生活中假、大、空的盛行。西方的基督教虽然把耶稣的人格说成是完美的,但只是要求教徒们去信仰他,而不要求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它把人和神分属于两个世界,不要求信徒去修凡人无法达到的德行,去遵守脱离人性的清规戒律,其道德教化是理性的,现实的,通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中国的儒教也把孔子的人格说成是完美的,但它跟基督教不同,它还要求吏民百姓向孔圣人学习,以他为楷模。儒教把人与神连在一起,人可以修炼成神。儒教不但虚拟圣人,杜撰圣人,而且还要求吏民百姓去修凡人无法达到的德行,去遵守脱离人性的道德。这就难免要在吏民百姓的眼中形成两种反差:一方面昏招迭出、昏话连篇的皇帝被百官一个劲地喊成圣明天子;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上官被下官恭维为明镜高悬的清官,人人言不由衷;另一方面皇帝百官嘴上讲得唾沫横飞的大公无私、修身齐家,从来就不曾付诸行动,个个言行不一,仅是说给下官、平民百姓听的,千万当不得真。如此,现实产生反差,反差反作用于现实。上行下效,上下期满,假话、大话、空话长盛不衰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 11: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理人必读:中国文化劣根性之三——官本位
——————————————————————————————————————————————————

http://manage.org.cn 2008-8-10 18:12:18 作者:赵伯平 来源:原创


  在中国古代,一个平民布衣的孩子,若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除去读书做官外,鲜有其它途径。练武吧,师傅难找苦难吃;经商吧,官府有重重障碍;读书做官虽然也难,但毕竟是人间正道,人人可为。官本位是什么?官本位根本上还是钱本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不是目的,读书是为了做官,做官能发家致富;读书不是真正的高,真正的高是在书读好了做上官后,做了官才会高高在上,才有资格傲视苍生。要不,象范进那样书读到胡子白还做不上官,不但高不了,而且连自家丈人胡屠夫都要嗤之以鼻。书对梦想读书做官之人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百宝箱,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读书做官的魅力实在太大,几乎成为所有读书人千古不变的最高理想。从《大学》的格物致知、治国平天下;《论语》的“学而优则仕”、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到《神童诗》中的“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都是一脉相承,差不多的意思。

  读书做官在经济上的好处多多,稍加归纳有六:一、有旱涝保收的薪俸。种田的收成如何要看天,经商的收入多少要依码头运,当官赚钱就不一样了,不管是风调雨顺还是洪水连天一样的盆满钵满,硬棒棒的吃皇粮。唯一的风险就是江山易主,但即使是江山易主,也难不了那些见风使舵,唯利是图的官场老滑头,不过改一下弦,易一下帜,还是照做官不误。

  二、有来路不明的灰色收入。当官的只要愿意,坐在家里自有八方来客变着法儿送钱上门,三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如果送钱送物有行贿之嫌不方便,那就坐下来打麻将输送,或赠古玩字画,送爱好,进行一番艺术化处理,有何难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经商的生意人靠诚信赚钱,要被故作清高的文人骚客讥讽为满身铜臭;当官的用权力赚钱却是为民作主、是公仆;不但如此,公仆拿了人家的钱,人家还得一个劲的讨好,忙不迭赔笑脸,名利双收,鱼和熊掌兼得,物质和精神双丰收。

  三、当官的钱值钱,含金量高。老百姓花十块钱才能买到的东西,当官的花一块钱就行,而且无须担心什么假冒伪劣,肯定是质优价兼的超值享受。

  四、当官的走到哪儿,吃到哪儿,玩到哪儿,一切花费均为公家报销,用现代的术语叫“职务消费”。

  五、一人当官,全家享福。官轿可以共坐,官药可以共吃,官仆可以可使。

  六、官官相护。今天你有难我帮你,明天我有难你帮我;帮你就是帮我,帮我就是帮你;谁不怕拔出萝卜带出泥?平日里都是有饭大家吃,有财大家发惯了的;当官的赚钱不用怕犯法,犯了法不愁没有兄弟同党们来遮掩。如果当事人实在难逃一劫,最终也会以认罪态度好而敷衍了事过去,本来要杀头的,打上几板子意思意思就算“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了。当官赚钱乃零风险的买卖,个中的妙处,绝非一般小老百姓所能体会。

  同是做官赚钱,而且西方市场社会官员的薪俸比中国农耕社会的官员们高得多,为何官本位反倒成为我国社会久治不愈的玩症呢?原来,市场经济社会为平民百姓提供了无数条发家致富的途径,从事工商业可以发家,从事农牧业也可以发家,甚至于捡破烂拾垃圾都可以发家,条条大路通罗马;而农耕社会却不是这样,自古华山一条路,不读书做官就难有出路,读书做官是不二法门,此其一。

  此其二是人家有相对过硬的监督制约机制,官员们在有力的制约监督机制之下很难有偷鸡摸狗的空间,离开明里的主收入,很少有暗中的副收入,即使是职务消费也会受到严格的稽核,众目睽睽,丁是丁卯是卯,读书做官在经济上的六个好处一下子少掉了后面的五个。据此,我们也不妨顺便来个推测:现阶段,在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机制的情况下,若采取象西方一样的高薪养廉政策未必能奏效。弄不好,廉政问题没解决,反倒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激化了社会矛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 11: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化劣根性的28个标识之四:暗箱操作
——————————————————————————————————————————————————

http://manage.org.cn 2008-8-11 22:46:38 作者:赵伯平 来源:本站原创


  看到一个“暗”字,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暗中捣鬼、暗中勾结、暗中交易、暗地里、偷偷地之类不光彩的字眼。虽然暗箱操作不能与之划等号,但它毕竟为暗中捣鬼、暗中勾结、暗中交易提供了便利。

  暗箱操作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三个,即独断、随意、隐秘。

  所谓独断即大事小事一个人说了算,决策指挥权高度集中于一人之手,权力的运用不受任何限制。国家、集团如此,家族、家庭也是如此;普天之下大凡实行暗箱操作的地方莫不如此。整个中国农耕社会就是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君主、家长的玩弄于股掌之上,家长即家庭家族之君主,君主即国家社稷之家长。

  独断虽不拒绝幕僚、谏议、参军之类的人物,但他们在暗箱操作中发挥的作用却十分有限,有赖于掌权者的明智,掌权者明智如唐太宗,则幕僚、谏议、参军之类的人物就有用武之地,如姜太公、诸葛亮、魏征;反之,再大的官,再善的心,再好的建议都得提心吊胆,弄不好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在龙颜大怒时被推出午门斩首,于霎那间人头落地、魂飞魄散。

  独断很容易带来事业中的大起大落,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其进锐者,其退速。这种大起大落的幅度不是一般的波动、曲折等词汇所能形容,真正似惊涛骇浪,翻江倒海。创业时,明主们志存高远,耳聪目明,事业的发展如火如茶,一日千里;创业成功后,明主们志满意得,头昏眼花,事业的衰落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泻千里,兵败如山倒。资本主义的发展中也有起落,但这种起落通常是小幅的、温和的,它尚不至于使民族国家一下子倒退几十年,这就是民主与独断的根本区别!

  所谓随意即凡事缺少一套公开合理、有权威、有约束力,能得到切实遵守的规则制度,单凭独断的掌权者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同样是男女偷情,当事人受到的惩罚会相距甚远,到底是被处死还是被鞭笞,全看大老爷的性子;嫡长制是皇位继承中公认的规则,但很不牢靠,动辄要被当事的皇帝丢弃,皇帝老子讨厌长子,长子就活该倒霉,皇帝老子喜欢老三,老三就得道升天,谁玩权弄术的技高一筹,皇帝就轮着谁做。

  随意和循规蹈矩是一对矛盾,随意性一大就没有规矩。今天是是的东西,明天就变成非,是非不明,黑白不清,下面的人不知道怎么办,左右为难,无所适从,大量的精力消耗在对长官意志的主观揣摩上,费神费力,效率低下,效率低下是随意的必然产物。

  顺便一提的是:中国人确定规则总喜欢留有余地,时常要在基本的条条杠杠后补上一句:“在特殊情况下如何如何”。看起来好象是面面俱到,滴水不漏,既抱了西瓜又拣了芝麻。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国人心目中的特殊情况大多是有利于暗箱操作者的局部利益和放不下的眼前利益。好端端的规则,一旦允许“在特殊情况下如何如何”,实际执行时就会变得面目全非,不但特殊情况下的芝麻没有捡到,而且连普遍情况下的西瓜也没抱住,规则成为一纸空文。

  所谓隐秘即包含了两层意思:1、是规则的制定和运用在幕后进行。2、是规则本身对老百姓深藏不露。老百姓不知法就很容易犯法,犯法后该怎么处罚又取决于暗箱操作者对规则的自由运用,怎么对操作者有利就怎么办,而且每次都不难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独断的掌权者为何死死抱住暗箱不放,就在于暗箱中自己的利益多多,不可告人的秘密多多。遮掩暗箱的惟幕一朝落了,一切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西洋镜被揭穿,戏没法往下演,虚假的神圣的角色光环消失殆尽,暗箱操作者便无利可图,无计可施。

  暗箱操作历来也是滋生小道消息、流言蜚语的温床,中国人自古就有热衷于小道消息和流言蜚语的光荣传统,甚至谁知道的小道消息多,谁知道得早,谁知道得细致,谁就受人崇敬,谁便高人一等。这就难怪中国的精英们做事总爱保持一种神鬼莫测的森严气象了。因为越神秘,越沾沾自喜,越有水准,神龙才会见首不见尾,谁不希望被人尊称为神龙啊!

  

  作者简介:赵伯平,主张传统文化糟粕乃中国企业病根的第一人。长期致力于中国民营企业管理规范化、现代化的鼓吹与创新,先后出版过的著作和培训光盘有《中国企业的病根子》(名列“2006年影响中国企业管理的十本团购图书”之一)、《三阶梯管理》、《第一变革》、《老调新谈》,现已形成一个从中国民营企业的病理分析、到模型架构、到可供操作的变革路线图,首尾一贯,环环相扣的完整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 11: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化劣根性之五——道德教化
——————————————————————————————————————————————————

http://manage.org.cn 2008-8-12 18:54:39 作者:赵伯平 来源:本站原创


  凭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头悬梁、锥刺股的求学精神,以及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历史上为何没有诞生一批彪炳千秋,堪称世界级的社会与自然科学巨匠呢?原来,中国农耕社会尊师重教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科学,而是为了维持固有的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秩序。老师无非是一些皓首穷经的腐儒,教材也不外乎四书五经之类的道德文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推广合于固有的社会经济资源分配秩序的道德,才是尊师重教的出发点和归宿。

  中国农耕社会对道德教化的重视在世界各国史上是无与伦比,因而对后世的影响亦罕有其匹,以至于今天仍有人称中国社会为耻感社会,以示与西方的罪感社会相区别。生活于耻感社会的人们言行举止的取舍标准是周围人的反应,是社会道德舆论的褒贬。如寡妇再嫁,虽然是天理人性的需要,但恐遭左邻右舍的白眼,便只有作罢;相反,为狐朋两助插刀,虽然国法难容,但深受狗友赞赏,所以死不回头。

  中国农耕社会对道德教化极端重视了几千年,其成效到底几何呢?且不说秦二世、隋炀帝这等暴君和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漆黑官府,单看被后人心驰神往的所谓淳朴民风。孔子周游列国,阅历深广,他老人家的两句话可作为我们穿越时光隧道的指南。“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内讼者也”。或许孔子所处的年代是一个王室式微,天下纷争,兵祸连结,道德沦丧的年代,算不得数。再看曹雪芹笔下的和平年代的道德风景又是咋样?“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钱忘不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爱,君死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女谁见了”。

  不难看出,道德教化虽被中国农耕社会的统治者日日、月月、年年讲在嘴上,挂在心上,但真正的效果却微乎其微,乃至适得其反,无论是孔子眼中的社会众生,还是曹雪芹视线内的男女老少,其所作所为与礼治道德所强调的妇女要从一而终,子女要孝顺长辈,君子要视金钱如粪土,淡泊名利等准则还相距甚远。

  其实,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因为:

    一、中国农耕社会的经济落后,而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客观上又与它的经济基础成正比。记得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有些地方的农民温饱问题未得到解决,面子熬不过肚子,偷鸡摸狗,顺手牵羊之事比比皆是,那时,一大早起来,伴随着袅袅炊烟的是叫骂之声相闻,老死不肯谅解。后来土地承包到户,农民衣食温饱问题已不成为问题,清晨的叫骂之声相闻才日渐被鸡犬之声相闻所取代。路不拾遗仅靠空洞的道德说教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千家万户的粮仓、衣柜里塞满了,路上遗失的粮食、衣服才没人拾。

  国人看到自己熟悉的,昨天还生龙活虎的亲朋今天突然去世时,通常要由衷地感叹人生的虚空:“人活着有什么意思呀!在世的时候,整天为了钱奔波劳碌,与他人争个不休,现在一眨眼撒手西去了,什么也管不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听听这种感叹,好象他们都想开了,往后啥事定能礼让三先。可事实不然,第二天照样会为一点蝇头小利与邻里争得昏天黑地,这也难怪,毕竟眼睛睁一天就要吃一天的饭,不去奔波、劳碌、竞争,饭从哪里来呢?不但要去争,而且越是资源稀少,经济不发达,竞争的手段、程度越惨烈。现代资本主义生存竞争的主流是靠资本、智慧、诚信,而传统农耕社会生存竞争的主流却是靠屠杀、抢劫、盗窃。

  有人可能说中国农耕社会的经济虽然落后,但整个社会却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谦让、舍利取义的高风亮节社会,与你所讲的情况不符。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因为从最终得到的实惠上看,谦让、礼仪、舍利取义都是损处于下位的弱者,利处于上位的强者;处于上位的强者不遗余力地推崇谦让、礼仪、舍利取义本身就是在竞争;这种竞争比资本主义赤裸裸的竞争更具欺骗性、垄断性、残酷性、道德水准更低。谦让、礼仪、舍利取义的本质就是要求处于下位的弱者们尽其所能的节欲、省俭,然后把节省下来的利无私奉献给处于上位的强者,让来让去总不会让给处于下位的弱者,这一点,处于上位的强者心透亮。

  二、道德无理。依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标准去衡量用于教化万民的道德理应是符合自然规律,符合人伦天性,否则就不可行,就是无理,无理的道德再怎么教化也无济于事。在中国农耕社会的道德体系中虽不乏合情合理之处,但悖逆人伦天性、自然规律的地方也触目皆是。

  象“食色”本是包括女人在内的所有人的天赋人权,但中国农耕社会的道德戒律就是拒不承认妇女对于性的合理要求,男人死了妻子,妻子的尸骨未寒便可以堂而皇之的喜迎新娘;女人死了丈夫,不要说是一年、二年、整个的余生都得为一个阴魂坚守空房,做贞女烈妇,必须“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才行;如果真的是出于夫妻情深也罢,但不少的花季少女,仅仅是和未婚夫定了亲,面还没碰过,一旦未婚夫遇故身亡,未进夫门的少女也得为之守寡一生。做丈夫的梦里和别的女人翻云覆雨,醒来后可以当作开心事说与妻子共享,但当做妻子的也坦言相告:“人都是一样的”时,却要招来丈夫的一顿暴打。

  再如“孝悌”,儿女对父母反哺固然是应尽的责任,但为了孝顺父母就应当卖掉自己的妻子,甚至将自己的儿子杀死吗?这么血淋淋的孝道能发扬光大吗?宣扬为父亲暖席可以,但进一步要求儿女们为了满足父母的口福应不顾冰天雪地去卧冰求鱼,就是无理。提倡无理的道德势必会孵化出大量弄虚作假的伪君子。

  “唐东海孝子郭纯,丧母,每哭则群乌大集,使验有实,旌表门闾。后试,乃是孝子撒饼于地,群乌常来食之,其后数如此,乌闻哭声以为度,莫不竟凑,非有灵也。”

  道德的无理还表现在用理想中的神化人物的完美操行来要求凡夫俗子,或是把各色人等的道德优势集中于一些并不完美的凡人身上如孔子、关公等,塑造道德偶像,并以此来约束普通民众。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果能如此,道德则不教自化。

  三、上梁不正下梁歪。身教甚于言教的道理不需要多说,这里的身教主要是指处于上位的强者的身体力行,再生动的道德教化如果离开处于上位的强者的示范都是软弱无力的。孔子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正是这个意思。孔子的话不会是空穴来风,当是有感而发,在中国农耕社会中,很少有象汉文帝、范仲俺那样贤明的帝王将相,通常都是些厚颜无耻、巧取豪夺之徒。他们满口的仁义道德,子曰诗云,暗地里男盗女娼,五毒俱全。有的杀害自己的父兄而抢班夺权,有的奸淫自己的姐妹、母后而乱伦。他们一旦君临天下,位极人臣后,社会风气亦可想而知。

  更为蛮横的是允许上位的强者不道德,不允许下位的弱者谴责,下位的弱者胆敢谴责就是不道德,就是不忠不孝。因而,岳飞只能将愚忠进行到死。

  四、道德败坏者得不到惩处。中国农耕社会的道德纯粹是强者的道德,成功者的道德,一个人成功了,成为了强者,就什么都好。不但出生高贵,少有大志,而且古道热肠,尊老爱幼。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仅管他当初不过是不名一文,人见人嫌的穷光蛋或游手好闲,横行乡里的地痞。他有本事窃国是王侯,是天降大任的圣明天子,万岁、万岁、万万岁!他没本事窃国,哪怕是一念之下偷了人家一只钓鱼钩也得被杀头问斩,挨千刀万剐。

  道德败坏者不但得不到惩处,而且高高在上的严酷现实会从反面刺激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如果说正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么,反面榜样洋洋得意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道理放在反面榜样身上一样适用。

  作者简介:赵伯平,主张传统文化糟粕乃中国企业病根的第一人。长期致力于中国民营企业管理规范化、现代化的鼓吹与创新,先后出版过的著作和培训光盘有《中国企业的病根子》(名列“2006年影响中国企业管理的十本团购图书”之一)、《三阶梯管理》、《第一变革》、《老调新谈》,现已形成一个从中国民营企业的病理分析、到模型架构、到可供操作的变革路线图,首尾一贯,环环相扣的完整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 11: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化劣根性之六——名位与面子
——————————————————————————————————————————————————

http://manage.org.cn 2008-8-13 23:24:17 作者:赵伯平 来源:本站原创


  《韩非子》中讲述了一则商汤如何赚取美名的趣闻:“汤放桀欲自立,而恐人议其贪也,让于务光,又虞其受,使人谓光曰:‘汤弑其君而欲以恶名予子’光因自投于河。”

  孔二先生对名一向也是格外重视的,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无成”。强调正名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曹操为了顺利实现独霸天下的梦想,挟天子以令诸侯,拉天子的大旗做自己的虎皮,号令天下。

  与曹操的手法相仿,历朝历代的征伐者、反叛者出师之前必定要千方百计地制造出一个凝聚人心的正义之名,以使师出有名,得道多助……。

  老祖宗们对名可谓情有独钟,追本溯源,中国人对名的重视不外乎两个理由:一、农耕社会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名在一般人心目中决非一个用以标示人或物的简单符号,而是代表了与名对应的实,他们听到名就想到实,见到风就是雨,名不符实至多是少有的例外。张三是举人,张三必定具备举人所应有的学识才华;李四是孝子,李四必定具备孝子所应有的品行事迹;王五是豪绅,王五家里必定是良田万顷,奴仆成群。

  二、与名号密切关联的是位、利、分。一个位置一个名,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论是官名、功名还是家庭中长幼关系的称谓。名号、名位不同,享受到的名之利也两样,不仅不同的官位有不同的俸禄、服饰、车马工具、衙门建制,就连豪宅深院里的大小老婆,长幼子间享受的实利也大有讲究,规矩大的从月钱、使唤的奴仆到住房、一日三餐都有严格的区分。

  名有实名、虚名之分,位也有实位、虚位之别。皇帝、丞相、族长是实名、实位,利益待遇当然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黄金白银。孝子贤孙、贞女节妇、能工巧匠、忠臣良将是虚名虚位,其利益待遇也是虚拟,没有定额的。但既是虚名虚位和虚空的利益,为何还有众多人孜孜以求、乐此不彼呢?原来这虚名虚位虽没有明文规定、雷打不动的种种好处,但毕竟也有一些能无中生有的潜在利益,如忠臣良将的后代有机会得到皇恩圣眷;孝子贤孙的荣誉能赢得官府和社会各界的称赞,能出席各种典礼,陪吃陪喝,大官捞不上,讨个小差使混混也还有些资本。贞女节妇的美名容易为子女引来金玉良缘,攀龙附风;能工巧匠的品牌有利于招揽生意;即使是一个普通的秀才之名也足以在乡里充充老娘舅,承接些舞文弄墨的生活。

  更为重要的是,虚名虚位有很高的成长性,是不可多得的潜力股,颇有点候补官员的味道。范进中了举人,并不立即有官做,但毕竟大有希望了啊,因而,很快有先进的同道送房子、送银子。

  名位、利有了,紧随其后的就是分。分是什么?分是人们对待名位、利的态度。天子是天皇老子派到人世的儿子,凡夫俗子一律要无条件地服从、忠诚、听命、奉献于他。曹操因而想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妙计,有天子的名位在前头开道,谁敢不听,谁敢不从,不听不从者乃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而乱臣贼子是要人人得而诛之的。

  名只有与位、利、分有机结合在一起,才会对世人具有诱惑力,人们才会趋之若骛。象争名夺利、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名声显赫、名利双收、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中的名都跳不出这个圈子,跳出这个圈子名对世人不但没有意义,反倒成为唯恐避之不及的祸水。人怕出名猪怕壮,猪壮了要挨刀,有钱人出名了一样要被宰,相识的不相识的,有关系的没有关系的纷纷前来揩油水。没钱的人想出名是为了钱,有钱的人怕出名也是为了钱,钱是问题的关键,钱是名的核心。

  如果说争名、想出名不过是部分中国人的愿望,那么爱面子却差不多是所有中国人的共性。个人要面子,家族要面子,朝廷、官府也要面子。社会交往中不给人面子就是跟人过不去,就是不懂游戏规则,面子之于中国农耕社会,如同空气之于每个人一样,须臾不可离。

  面子按其来源可分为四种,即道德尊严意义上的面子,业绩意义上的面子,权钱意义上的面子,角色意义上的面子。

  道德尊严意义上的面子如女子有外遇使丈夫失脸面,儿子做贼使父母愧对左邻右舍,官吏徇私舞弊使衙门大跌眼睛。

  业绩意义上的面子如莘莘学子金榜题名后,衣锦还乡;好勇斗狠的青年参加县里比武得了第一名,趾高气扬;抵抗外侮的将帅得胜回朝,一路高歌。

  权钱意义上的面子如权力大者面子大;有钱能使鬼推磨;钱到公事办,火到猪头烂;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钱”乎?有钱是大爷,没钱是龟孙。

  角色意义的面子如兄弟分家遇到忙烦要借老娘舅的面子来摆平;学生高中状元,老师也跟着长脸;同道的小甲出了纰漏切不可张扬,大家都得顾点面子,不然有损于行业的形象。

  四种面子中源于道德尊严的面子不可丢,丢了道德尊严的面子,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道德尊严的面子最重要;源于业绩的面子不可剥,剥了要引起一大堆丑闻,事关大局,不可不慎,业绩的面子最张扬;源于权钱的面子不可犯,犯了就会遭到报复、吃苦头,今天你给我难堪,不买帐,下次栽到我手上或向我借贷时就等着难受吧!权钱脸面最厉害;源于角色的面子不可揭,揭了人家角色的短处,戏就无法唱下去,戏唱不下去对大家都没有好处,角色的面子最神圣。

  人们爱面子、争面子、努力维护自己的面子、给他人面子、丢他人的脸、抬他人的面子都是因为面子有着一系列神奇的功效。首先,面子是护身符。有头有脸的人即使犯禁越轨也不要担心受到惩罚,除非犯禁越轨的事实已公布于众,不可遮掩。狎妓嫖娼、打麻将聚赌在普通百姓是人所不齿的可耻行为,要被罚款,但到了大老爷那里就成为不足挂齿的小节。

  其次面子是通行证。某人面子大,也就是说某人到那里都走得进,都有门路,再密不透风的高墙深院,某人一出面,则一切法呀规矩呀统统似摧枯拉朽,一路绿灯,畅通无阻。该收的钱不收,该办的手续不办,该拦截的一律放行,大事可化小,小事可化了。

  再次面子可参与社会资源的分配。地方上碰到什么公共事务需要找人公议时,面子大的人被优先考虑;行会中要制订游戏规则,面子大的业主既是发起人又是代言人;团体中分发实物时,面子大的总能摊上好的。

  第四面子可用于交换买卖。今天我有求于你时,你给我面子,我心中有数,下次你有求于我时,我也会给你面子;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投桃报李,来而不往非礼也。

  第五面子能压人。两人对簿公堂,面子大的总能占点优势;本来咽不下的恶气,面子大的人发了话,势孤力单的再有委屈也得打落牙齿和血吞。

  最后面子能为当事人营造良好的生存氛围。在一个视面子如性命的社会里,面子大的无疑能左右篷源,如鱼得水。除丰厚的物质利益外,精神的享受也是不菲的,试想生活起居在众多恭敬有加的笑脸中间,自我实现的感觉当十分强烈。

  争利夺利是人之常情,只要有可能都会想方设法地去争,因为人首先是逐利动物。但中国人爱面子却有个前提,即在熟人圈子内。象乡村中的暴发户为了面子不惜在左邻右舍跟前一掷千金,但若是经商在外,在无人撞见的地方,则他的吝啬、节俭丝毫不减当年;穷人请客,为了掩盖其穷相,很少不咬紧牙关一跺脚,努力铺张的,宁可自己关起门来啃三个月的冷馒头,也不愿让亲友有机会对自己捉襟见衬的窘相表示一点高傲的优越的同情,真正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名位与面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且大致成正比,名位高、面子大,名位小、面子小,但也不是绝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 11: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化劣根性之七——忠与孝
——————————————————————————————————————————————————

http://manage.org.cn 2008-8-14 22:53:00 作者:赵伯平 来源:本站原创


  在中国农耕社会的用人、择人标准中,放在第一位的是德,而德的核心又是忠。中国人虽然也讲唯才是举,讲学识才华的重要性,但那大多是一种摆设,一种口号,很少有打算真正付诸实施的。一个人能否被上官、东家选中,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他的德与忠,因为在绝大多数用人者看来,德才兼备固然难得,但当德与才不可两全时,德还是优先于才,有德无才者可以通过培养、学习,给予锻炼机会,慢慢提高,有德无才者的用人风险,不过是效率低下与业绩不良。但有才无德者就大不一样了,有才无德者一旦与上官、东家反目,带给上官、东家的风险就不仅仅限于效率低下和业绩不良,而是整个事业的夭折。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是任用有德无才者保险。

  毫无疑问,这种以忠诚为取向的用人择人方式在中国农耕社会里自有它合理的一面。因为农耕社会是一个竞争压力较少的社会,来自外界的压力不大,保证内部人相安无事,上下和同是压倒一切的首要目标。试想,当所有的属员都一颗红心向主子、向朝廷,朝廷、主子的基业还愁不坚如磐石吗?

  什么是中国农耕社会所倡导的忠?简单地讲可归结为无私无我、无他六个字。

  无私无我就是作为奴才的我在君父利益面前不能有独立的个人和家族之私。封建社会从所有制性质上看虽然也属私有制,但这种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是除法律外的任何势力所不能剥夺的,资本主义的私是凛然不可侵犯的私,是得到法律充分保障的私。

  但封建社会的私却很不牢靠,一切须无条件服从君父利益的需要。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生命都属于君父,何况是区区身外之物。只要是君父看中了的私,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据为己有。无私无我的忠臣要时刻把君父利益挂在心上,凡事从君父利益去考虑,不容有丝毫的私心杂念,无私无我就是我的生命、我的妻子儿女和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君父的恩赐,都是为君父利益的存在而存在。我是君父的奴才,我是相对的,君父是绝对的。仅管我蒙受着不白之冤,被君父下旨抄家、处死,我还不能有一点怨言,临死还要说一句谢主隆恩。孟子讲:“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孟子的忠即无私无我之忠。

  无他就是作为奴才的我今生今世都要专一地效忠于君父,即使江山易手,我也不能转而效忠新主。忠臣不侍二主,烈女不嫁二夫么!我要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永不变节,从一而终。除君父之外的任何人都不能分享我的忠诚,那怕是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不论是谁只要胆敢侵害到君父利益,我都得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大义灭亲。

  忠心耿耿、忠贞不渝、忠贞不二、忠言逆耳、竭忠尽智、忠诚、忠烈、忠厚、忠实、忠信等是一些常见的与忠搭界的词语,从中我们也可以对中国农耕社会所倡导的忠之内涵窥见一二:忠是内心的忠,灵魂理念的忠,从里到外的忠,发自肺腑的忠,只有思想认识上坚定不移了,才可能对君父忠贞不二,忠贞不渝,竭忠尽智,跟着君父一条道走到黑,做到无私无我、无他;忠之道要诚于中而形于外,要厚、要实、要信,对君父要象纯真无邪的孩童,只要是对君父有益的话,不管其逆耳与否都要大胆的毫无保留的讲出来,切不可因为担心龙颜大怒,可能被杀头而闭口不谈,这样才有资格称之为忠烈之臣;忠烈之臣在关键时刻,危急时刻,应不惜自己的身家性命敢于壮烈牺牲,誓死捍卫君父,乱时见忠节,危时见忠臣呀!

  中国农耕社会的忠之道一样源于先天失调的礼治体系,因为礼治体系的正常运转有赖于君父的修身齐家和止于至善,但君父是人不是神,根本做不到,做不到怎么办?只好转过来要求大臣百官、平民百姓对君父不加怀疑,不讲条件地忠诚。理解的要支持,不理解的也要支持。君父是天子,他贪婪,纵欲,我们拿他没办法,只好由着他去,顶多是斗胆劝谏一番,但臣子、百姓不同,我们有的是办法,听更好,不听可以杀一儆百。有了忠诚到无私无我无他地步的臣民和不过于无道的君父,礼治体系虽然先天失调,也可以马马虎虎维持,凑合着过。

  中国农耕社会的忠是极端的忠,单向的忠,狭隘的忠,不近人性的忠,无人能做,无人能及,如果有,那一定是伪装的,虚假的,粉饰编排出来的,大奸若忠,从来如此。孟老夫子曾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忠诚与仁爱都是双向的,单方的愿望再强烈再恳切都不可能达到亲密无间的佳境。“君使臣以礼”与“臣事君以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世上不存在一方无止境的牺牲奉献,另一方无限度的索取掠夺的道理。这话让那些处于上位的强者和道德家们听起来颇不顺耳,但现实中的忠都是这样,不由你不信。

  “忠孝自古不能两全”说的是当忠与孝发生冲突时,作为无我无私、无他的忠臣要忍痛割断骨肉亲情,把父母放在一边,服从君父之大义。由此看来,忠与孝似乎是一对矛盾,其实不然,在儒家学说的创始人那里忠与孝差不多是同一个意思,“孝者,所以事君也”。孝的适用范围远比忠来得广大,不仅仅是对生身的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对君父、地方官、授业解惑的老师。皇帝也叫君父,地方官又称父母官,就连当过一天的老师也可终身为父,学生须孝敬到老。

  忠与孝不但不相矛盾而且同本同源,忠也好,孝也好都是为君父利益服务的,忠是本,孝是忠的延伸,忠的补充。因为单纯讲忠君会显出君父的自私,其社会基础有限,而讲孝或者把忠用孝包装起来,忠的社会基础就骤然膨胀。无数个原来对忠君不以为然的父母,看到自己在家中也能享受一些与忠同本的孝道的好处,对忠之道也就不能说三道四了。

  孝可以说是君父用来分化、拉拢、扩大民众支持的一种手段,推崇孝与天下父母的利益息息相关,没有人好反对。殊不知孝有不同的种类,有对君父的孝、对父母官的孝、对长辈的孝,而其中对君父的孝也就是忠又是最重要的。对长辈的孝要服从对君父对父母官的孝,“事父母能竭其力”就行,但“事君能致身”才通得过。不同的孝有不同的道德要求,不是等量齐观,板凳桌子一样高的。

  在中国农耕社会,一个早年并不孝顺的人一朝得道成名后总会想方设法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孝子,做出一副孝子的模样给公众看,其言外之意无非是:“我孝敬我的父母时小心翼翼,我是你们的父母官,你们也应以我为榜样,象我孝敬父母那样孝敬我,小心伺候我。”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孝既然与忠拴在了一起,其身价也就陡增百倍,人人追捧,个个争先,以至出现一大批失常疯狂之人和过激极端之举,把孝弄成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怪胎。像古时候一个“孝子”因为家里穷养不起父母,就萌生将亲身儿子活埋的念头,妻子虽然不乐意,但也不敢违抗,岂不是怪胎一个。

  羊有跑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适当强调晚辈对长辈尽孝,确保长辈能老有所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但孝的提倡一、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前途,牺牲民族的未来为代价,不能将孝变成束缚子女自由,阻挠后辈进步的羁绊。鲁迅先生早就对中国本末倒置的孝进行了无情的鞭策:“本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者,又来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

  二、不能脱离实际唱高调。过去人家死了双亲,子女都要讲“寝苫忱块,涕泣血流,哀毁骨立”之类的话,敢问天下孝子,到底有谁做到了呢?

  三、不能对自己是一套,对子女又是另一套,要身体力行。很多人自己为人子为人媳时做出种种骇人听闻,丧天害理的忤逆行为,后来轮到自己需要赡养时,却大言不惭地忠孝仁义起来,并提出一大堆无理的要求。已所不为,却苛施于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 11: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化劣根性之八——顺与从
——————————————————————————————————————————————————

http://manage.org.cn 2008-8-15 16:17:38 作者:赵伯平 来源:本站原创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佳话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很少有人问,假如诸葛亮对刘备的三请仍无动于衷怎么办?刘备是继续四请、五请一直请下去,还是深表遗憾另寻高人,抑或找个借口让关、张二位老弟把不识抬举的诸葛亮做了?

  姜太公在中国历史上的名气要比刘备大得多,至今乡里人盖房子不是还要写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才放心吗?他老人家执政时,也有个与孔明差不多的人物,姜大人虽不象刘备那样亲自登门,但毕竟也请了三次,谁知那家伙竟不领情,姜大人于是乎一气之下就把他灭了。姜大人的理由是“夫不臣天子,不友诸候,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而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之为君乎”?是啊,都象这样不买帐的话,这一方诸侯还怎么当?该杀!

  宋朝人张咏因库吏偷拿一钱而杀之的故事,在传统社会是深得人们嘉许的,特别是他怒杀库吏前下的那句著名的判词:“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里我们姑且不谈由一日一钱到千日千钱的推论是否成立,是否合理,单看张咏杀吏究竟是为了国库的千日千钱还是为了库吏的不服气,不顺从!开始张咏看见库吏偷拿一钱并无杀掉他的打算,只想打上几板子警戒一下,可是该死的库吏竟敢无视张大人的威权,勃然大怒说:“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对上司如此的不恭不敬,上司的尊严何在?这不等于找死吗?张咏可以用法过度,但库吏不能不顺从,不顺从就得杀掉。对张咏怒杀库吏一事原因的推断,还可从有关张咏的另一则故事中得到佐证:

  “咏知益州时,尝有小吏忤咏,咏械其颈。吏恚曰:‘枷即易,脱即难!’咏曰:‘脱亦何难’。即就枷斩之,吏俱悚惧。”

  懂得顺从,学会顺从是中国农耕社会各阶层臣民的安身立命之本。顺即顺君王之旨,顺官长之命,顺长辈之意,顺强者之欲,从即唯命是从,无条件服从,叫你往东不往西,叫你打狗不吆鸡。

  顺从从大的方面来讲是奉三纲五常为圭臬,从小的方面来讲是遵乡规民俗,守族规家教。具体则表现为:一个人从能够记事的时候起就被要求做一个不乱说乱动的乖孩子,听长辈的话,听兄长的话,敬长辈若神明,向长辈打躬作揖,给长辈磕头跪拜。《三字经》中讲的“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弟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正是这个意思。

  处于那样的氛围,即使有一两个开明的家长不想让子女受繁文缛节之苦,也不可能,你固然可以在自己家里同情和宽容自己的孩子,但孩子终归是要走上社会的,社会并不肯特殊对待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不守规矩,不知顺从,长大后又怎能立足?为了孩子不至于老大徒伤悲,还是趁早管教为好。更何况你虽然愿意同情宽容自己的孩子,但你的同族同宗们却未必愿意,因为这关系到门风、族风呀!

  孩子稍大一点,望子成龙的父母便迫不及待地为他张罗文房四宝,请先生,进学堂,开始起“学而优则仕”的漫漫人生,面对双亲的热切期待和拳脚相加,他不得不早早收起一颗天真好玩的童心,一天到晚,规规矩矩地端坐在学堂里,学着老夫子的样子,满口子曰诗云之乎者也,头悬梁锥刺股,梦想着有一天能“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实现他祖祖辈辈未曾实现的夙愿。

  光阴茬苒,转眼间又到了男大当婚的年龄,做长辈的出于经济的、政治的、门第的、传宗接代的种种考虑,紧锣密鼓地为他张罗起婚事。不管他愿不愿意,喜不喜欢,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都不能抗拒,必须老老实实地按社会、家族、父母的意愿去成家立业,生儿育女。

  婚姻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婚前,做儿子的有些不守规矩,不懂礼节的行为并不要紧,因为在长辈的心目中他终究还是个孩子;婚后,他已是一个大人,已有了本质的不同,再不能象婚前那样胡来,出门要请示,回来要问安。婚姻,不但使他在家中多了一层束缚,而且也使他在社会上平添了诸多榜梏。他开始要独立地去应对数不清的乡规民俗和猛于虎的苛政。昏聩天子的喜怒无常他要顺从,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他要顺从,乡里恶霸的巧取豪夺他要顺从,戕害人性的巫婆神汉他要顺从,村头田边的流言蜚语他要顺从,族中长老的装模作样他要顺从。在顺从中度日如年,在顺从中消灭自己。

  支撑门户的男子虽因格守三纲而受气在外,但回家后尚有妻子儿女供他做出气筒,还可多少得到一点弥补,恢复一点心理平衡,算不得最难受。最难受的莫过于女子,从小在娘家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上不得台盘见不得人,饱受父兄的冷眼;好不容易等到出嫁,婆婆的横挑鼻子竖挑眼早已在那恭候多时,碰上一个通情达理的丈夫方能免受皮肉之苦。什么是小媳妇?小媳妇身份最低,微不足道如一粒微尘,小媳妇就是时刻要小心谨慎,小心翼翼,小心伺候,小声下气,小心挨训,小心挨揍,小心被休。丈夫、公婆再无理再蛮横她都得一声不吭,一味顺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最后即使熬到丈夫去世,自己做上婆婆也不一定能称心如意,仍有目不识丁,恶声恶气的儿子在那里吹胡子瞪眼,农耕社会的女子真难,难于上青天!

  顺从的顺对处于上位的强者而言是对的,但对处于下位的弱者则不能叫做顺,而应叫做逆和屈。因为顺从了强者的贪欲,淫欲,权欲,兽欲,必然会逆拂弱者的自由意志和基本人性。

  处于上位的强者对礼治体系的显失公允虽心知肚明,但也没有更好的两全共美的办法,因为有强者的舒心快意就有弱者的屈从压抑,不可避免。于是强者们为着缓和矛盾,减少冲突只好向弱者们大讲特讲顺从的好处,以期在弱者的灵魂深处树立起顺从强者是天经地义的观念,将弱者可能出现的怨恨与不满消除于无形。

  但仅管如此,弱者的肉体痛苦和精神折磨还是难以止息。痛苦无奈的顺从终究要给弱者们造成两大不可磨灭的伤痕。

  一、个性的丧失。在中国农耕社会如果你不幸是一位咄咄逼人、大刀阔斧的改革家;一位顶真碰硬、不留情面的包大人;一位敢说敢为、勇立潮头的拓荒者;一位百折不挠、事业有成的实干家;一位直言不讳、犯颜直谏的诤臣,那你一定会被公认为个性太强。不但别人讲,而且自己也要常常迫不得已地作检讨、打招呼:“对不起诸公,我这个人就是个性太强。”个性太强,在成熟的市场国家无疑是一个受到鼓励的优势,但在我们传统的农耕社会却是个人人嗤之以鼻的劣势。个性太强势必意味着有独立的思想,不肯人云亦云;不肯随大流,赶时髦;不肯以别人的耳朵、眼睛、嘴巴为自己的耳朵、眼睛、嘴巴,喜欢自己去看,去听,去思想,去主张。意味着责任感强,敢于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完全的责任,不怕权威,不怕监禁杀身,只认理不认人,好汉做事好汉当。殊不知这两条恰恰是维持农耕社会统治秩序的大忌。允许你有自己的主张,自己的思想,独立自主,藐视权威,目无尊长,我还怎么统治?怎么舒心快意?

  治国平天下中不允许臣民有个性、有主张,同样,修身齐家中也不允许家长以外的成员有个性、有主张。于是便有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口号,女子无才,才不会胡思乱想,才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提这样那样的要求,才乐意做小伏低,温顺如羔羊。

  对中国农耕社会的强者们来说,个性这玩意儿决不可助长,谁有个性就打倒谁,谁就得挨整挨罚。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顺我者步步高,逆我者节节败。我要千方百计把那桀骜不训者身上的刺拔掉,把头上的角磨平,不把他变成一个光溜溜,圆滚滚的回头浪子誓不罢休。

  二、人格的扭曲。一个向来强调臣民要顺从,要循规蹈矩的国家,老百姓的规矩意识偏又十分贫弱,满目皆是对规矩的戏弄,对规矩的蔑视,其中的道理何在?原来,一则规矩无理。规矩都是由强者制订,从合于强者的利益出发的。弱者顺从规矩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迫不得已,一旦有条件、有机会不受规矩的约束,规矩就会立刻被抛到九霄云外。

  二则物极必反,太多的压抑,必定会带来太过的宣泄。在外面越是窝囊无用的男人,回到家中的脾气越大,架子越大;多年的小媳妇熬成婆后,会格外地注重媳妇的礼节,稍有不顺则雷霆大发;长期屈从于强者的弱者,对栽到他手中的强者会采取非夷所思的报复方式,无所不用其极,令人发指,会用强者的痛苦呼号来找回自己丢失已久的人性。

  印象中曾看过一段有关老北京的饕餮们如何吃驴肉的文字介绍。大意是先用铁索将驴子捆在铁桩上,然后一边用滚烫的开水浇驴子的屁股,一边用锋利的刀子割下鲜红的驴肉,据说这样吃进口里的驴肉味道特别鲜美嫩滑。中国人烹龙炮风,生吞活剥的技术的确是无与伦比的,但人们很少想到与卓越的烹调技术一样令世人叫绝的还有我们的杀人技术、折磨人的技术,外国佬痛恨一个人,整治一个人,基本上是一刀砍了,一枪毙了,一根绳子吊了,即使是折磨,也不能跟我们老祖宗相提并论。我们老祖宗的杀人技术之精,折磨人的本领之高,堪称举世无双,不要说亲自体会单是听听就头皮发麻,不寒而粟。追根究底,这不能不说和历史上人民长期受压抑、遭屈辱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 11: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化劣根性九——迷信与盲从
——————————————————————————————————————————————————

http://manage.org.cn 2008-8-18 22:45:25 作者:赵伯平 来源:本站原创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迷信?我们不妨把迷信分解为迷和信。迷是眼迷、耳迷、心迷、迷惑、迷糊;信是相信,信任、信赖。大凡迷而后信,先迷后信的都可看作是迷信,对伟人、大人、权威、圣人之言、祖宗遗训不加分析的运用是迷信,对名家、名匠、名星的过度崇拜是迷信,对科学、对自己、对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绝对信赖是迷信,甚至对情人对父母的言听计从也是迷信,迷信不只限于对鬼神、上帝、佛祖、老天爷的盲目信奉。

  中国农耕社会是迷信盛行的社会,中国农耕社会的人民是执着于迷信的人民。婴儿取名字要看五行,缺什么,补什么;小孩子受了惊吓,母亲要撒米叫魂;亲人生了一点难治的疾病,家人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医生而是巫婆神汉;成家立业时,男女双方须交换生辰八字以防相克;出门经商谋生要择日子,七不出八不归;建房造屋、先人入土少不了方士看风水;人生得意,家业兴旺时要感激列祖列宗的护佑;人生失意,家业凋零时要请瞎子算命摆卦,富烧香穷算命。天不下雨、河水泛滥、蝗虫横行、老虎肆虐、两国交战、大事小事家事国事无不祭天请神。帝王将相迷信,贩夫走卒迷信,东西南北迷信,男女老少迷信。迷信深深根植于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

  其实中国人也并非特别迷信,并非天性倾向于迷信。只是跟西方人相比,中国农耕社会的历史特别长,人民长时间陷于蒙昧状态之中,无知无识,对自然、社会科学知识知之甚少,缺少基本的鉴别能力,愚昧使中国人更容易坠入迷信。愚味是迷信的主要原因,迷信又反过来强化了愚味。迷信的人时常拒绝科学,远离科学,迷信群体大多是弱势群体,他们没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孤陋寡闻,愚味与迷信互为因果。

  中国人信鬼神拜菩萨,完全是取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在中国人的鬼神世界里,山神、土地神、灶神、财神、阎王、龙王各有不同的职能,哪个神对人们有用,哪个神显灵,人们就敬谁,就给谁烧香磕头。反之则无人理睬,庙门冷落车马稀。中国人骨子里头虽然非常敬畏神,但无灾无难时是很少把鬼神放在心上的,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无事不登三宝殿。中国人拜神信佛时很注重许愿这个环节,如果神能满足信徒的某一世俗要求,那信徒就会按获益多寡对神予以相应的回报。与其说是迷信,倒不如说是与神互惠互利。不少人住家过日子很精明,但一到巫婆神汉身边就糊里糊涂,呆头呆脑,道理很简单:鬼迷心窍。这里的鬼即是心中对财、权、色的贪求,财迷心窍,利令智昏也。

  迷信使人多疑。迷信的人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缩手缩脚,在迷信者的眼中草木皆鬼,针钱皆神,说话怕犯禁忌,睡觉怕犯禁忌,关门怕犯禁忌,鬼心事重重,胆小如鼠,恍恍惚惚,劳形伤神,寝食难安。

  迷信使人保守。迷信的人对大人言对圣贤言对书本深信不疑,从不觉得其中有何不对的地方,有什么需要修改商榷的地方。在鬼神书本大人圣贤面前,迷信的人自我批评意识特别浓,喜欢把一切的失败归咎于自己迷信的方法不对,对自己的诚意专心动辄表示怀疑,痛恨自己不能一丝不苟地按鬼神书本圣贤大人言去行动。

  迷信使人懒惰,迷信的人相信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小富由命大富由天等歪理。不肯艰苦奋斗,拼搏进取。“既然是命中注定,该是我的不努力也会送上门来,不是我的再努力再刻苦终究是白忙一场,徒劳无功”。不肯探求真理,钻研技术。“既然是天命无常,天机不可泄,神鬼莫测,我们凡夫俗子干吗还要空费心思去格物致知呢?我们只要虔诚地信佛敬神,做上天嘉许的善男信女,上天就会眷顾于我,思赐于我”。

  迷信使人消极。迷信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困难不是想方设法地解决,不是找原因找对策,从积极的角度去反思己过,讲自己的不是,严于律己,而是统统归咎于命,归咎于天,都是命不好,都是老天爷不帮忙,自己一点错也没有,这样人永远没有提高,永远没有进步,只能潦潦草草,囫囵吞枣一辈子。

  “信仰主义要达到迷信的程度,服从领袖要达到盲从的程度”。

  大汉奸周佛海的这句话向世人暴露了一切迷信制造者、传播者的真正企图。皇帝把自己说成是天子,把王公大臣说成是天神下凡,把他们对平民百姓的专制说成是上天的旨意,君权天授,目的就在于让平民迷信,让平民盲从。因而,迷信的人民常常也是盲从的人民。“皇帝、百官既然是老天爷派来的,那他们再刻薄、再阴毒、再贪婪也是合理合法,必须忍受顺从,因为老天爷的权威可是至高无上的,不可抗拒的”。

  在迷信与盲从的关系上,迷对应于盲,信对应于从。四肢发达,耳聪目明之人一旦耳迷、目迷、心迷,势必看不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对迷信制造者、传播者盲目顺从,被他们的玩弄于股掌之上,成为其谋取私利的得力工具。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同样,迷信一旦掌握群众,也会变成巨大的盲从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 11: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化劣根性标识之十——崇古与守旧
——————————————————————————————————————————————————

http://manage.org.cn 2008-8-19 20:25:46 作者:赵伯平 来源:本站原创


  假设你在一间阴暗、潮湿、拥挤、破旧的老房子里住了二十年之久,现在总算盼到了乔迁新居。假设你头发花白,饱经风霜,一辈子省吃俭用,刻苦耐劳的双亲仍健在。接下来的情形你便可想而知,你虽在装潢考究的新居里备齐了各式家俱与日常用品,早打算将老房子里缺胳膊少腿的旧家俱和叮铛作响的坛坛罐罐送给收旧货的小贩,但临到搬家那天你还是不得不面对父母亲的唉声叹气。仅管你一个劲地催促动身,老两口却不住地东摸摸西瞧瞧,一脸的舍不得,放不下,敝帚自珍。那些过去弄得老两口脸红脖子粗的破铜烂铁,此刻都成了恋恋不舍的宝贝疙瘩,最后你没办法只好向二老妥协,拣几件最具象征意义的经典带到新居去,一个好端端的乔迁之乐变成了长辈不开心,小辈不惬意的乔迁之怨。

  中国人的好古、尊老、恋旧之风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有目共睹。

  讲政治:法先王;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半部《论语》治天下、《诗经》退群盗;事不师古,而克永世,匪有悠闻;

  讲道德:纯然古风,三代气象;人心不古;古道热肠;

  讲学习: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讲用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姜还是老的辣,高梁还是老来红;老马识途。

  讲文化:诗词是唐宋的好,散文是先秦的好,歌赋是西汉的好,书法是隋唐的好,戏曲是元明的好,小说是明清的好。

  讲科学:祖冲之的圆周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张衡的地震仪,以及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火药四大发明,把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无限夸大,仿佛四大发明是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始祖,别人的科学文化都是受了四大发明的启迪而衍生出来的,我们的四大发明是老子,别人的科学文化是儿子是龟孙,孙子再发达也还是祖宗的荣耀。

  讲人情:老领导,老首长、老上级、老朋友、老同学、老乡亲、老员工、老伙计、老邻居、老街坊。

  讲专业水平:老中医、老师傅、老专家、老教授、老法师、老先生、老把式。

  讲品质信誉:祖传秘方、宫廷秘制、百年老店、老字号、老窖、老坛、老酱、老醋。

  其它,还有什么老传统,老办法,老规矩;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凡事要好,须问三老;无作聪明乱旧章等不一而足。只要是老的、古的、旧的东西就刮目相看,越老越香、越古越美、越旧越可爱。

  记得有一首小诗,大意是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太阳每天从西方落下,一代人走过,一代人走来,大地却依然如故。如果把它用来描述中国农耕社会的崇古与守旧,那就再恰当不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耕社会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社会,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社会,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制度,变化都微乎其微。不同的朝代不同的人民,拥有一样的文化制度一样的风俗人情一样的山水。

  在这样的社会中,一个智力正常的人活上三二十年后,从自然界、从社会、从传统风俗、从老一辈口中得到的经验知识足以从容应对一生,十五有志于学,三十即可自主立业。做后生的如果能认真听取老一辈的意见,按老一辈的意志行事,一般不会出大错。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在那时具有相当的现实合理性。相反,谁不听老人言,不肯安分守己,就会四处碰壁,四处招怨。死人的力量,传统的力量,孔孟之道的力量太强大了,改朝换代仅是换了不同的人做皇帝,其余一概照旧。连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和清兵入关也还不是一个个被大汉文化同化。反复不变的经验告诉中国人,只有崇古、尊老、恋旧才会四平八稳,才有荣华富贵,任何非分的改革,都是可笑而毫不足取的。

  西方人也很重视过去,但他们的目的是着眼于将来,他们希望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有益于未来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以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少走弯路。中国人重视过去却是为了更好地向后看,机械地学习古人,模仿古人,以古人为榜样,死搬硬套,亦步亦趋,让活人做死人的牺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加入我们,

发现科技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立即注册

如果您已拥有本站账户,则可

推荐阅读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南岛主书院  备案号:粤ICP备19021659号-1  

Powered by nandaozhu.cn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