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年之痒 (1)
人生必经三个阶段:出生、涅槃、重生。于我个人,历经了“坐船出海”和“商海沉浮”之后“弃商从教”,正是这样的三个阶段。这第三个阶段,本足以独立成书。我甚至连名字都起了《我的高职七年之痒》。一个成熟男人的七年,是最为黄金的七年。写与不写。这是一个问题。
事实上,我从未停止过我手中之笔。从中学开始,我就喜欢读书,并喜欢抄抄写写。这习惯坚持至今。因为,我管不住自己的心。
选择当老师的时候,已经是网络年代。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记录、写,更为便捷。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在QQ上我们可以写日志、发说说、发微博,至如今的微信。严格来讲,我更喜欢记录这个词。
当老师至今,看着身边的关于人才的培养、学生学习与就业等等,一幕又一幕,另一个最大的困惑是:我们教育的良心在哪?我们当老师的良心在哪?
当想到这两个字的时候,我还是决定:写。
是的,写,是因为良心。
值不值得写?写什么?写给谁看?
这不是我该考虑的。
(2)
今年,是我的本命年。是的,我48岁了。91年大学毕业,从事外贸物流业务及企业管理工作十六年,06年秋天开始改行当老师。由于职称不高,从教书至今享受助教待遇。
提这一点,我多少有点脸红。
我想到,不知有多少次,领导一开始教育引导到后来训斥我:你不评职称是对家庭、单位、学生的不负责任。
假如我辩解,会显得很苍白、很无知、很不可思议。因为,在高校,老师待遇以职称、文凭,而跟其他无关。
当学生们问我,老师,你为何放弃了企业职位而选择当老师时,我可以回避,甚至可以给他们一个美丽的谎言。
但是,你为何不评职称,我回避不了领导、同事的殷殷关切。因为,这跟收入、地位有关。
每当我走上讲台,开讲、说教,我从来都忘记了我头顶上的“不负责任”的紧箍咒。
我不说,学生不知我是教授还是助教。他们只当我是老师。他们在乎我有没尽力去讲课和课讲得怎样。
为人师表,你首先必须诚实真诚。因此,你必须如实回答学生的提问。可是,我没有,或者说没有完全讲真话。教书七年,只有少数学生知道我为何改行当老师。事实说明,老师有时也会讲假话。真话,有时使人难堪;真话有时使人不堪。
事实上,我也常常忘记自己是助教这一事实。想起时,每每发生在年底的考评、发奖金、谁能有资格参加一些会议、谁有资格搞课题等等时。郁闷、尴尬、委屈、无助……而这些又往往时过境迁。这些时候,我很少会脸红。脸红只有在面对领导的敦敦教诲时。
(3)
2014年春节,回老家,93岁的老奶奶跟我说,你今年最好别出远门。我说,奶奶,假如我今年暑假又被安排带学生去外省比赛,你说我去不去啊,呵呵。
玩笑之间,我意识到了:我48周岁了。
我更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当老师已经整整七年过去,我却在原地踏步。于是,悲哀地突然想到一个词:
“七年之痒”。
哦,我的高职教学历程,整整七年。我都做了什么?经历了什么?
对我恩情似海的奶奶,不知道教授与助教之别。她只知道她的孙子到了本命年了,要注意安全。她一直以孙子当大学老师为傲。她唯一的要求是:别对学生发脾气。这是孙子初当老师时说的。
“七年之痒”是个舶来词,意思是说许多事情发展到第七年就会不以人的意志出现一些问题,婚姻当然也不例外。结婚久了,新鲜感丧失。从充满浪漫的恋爱到实实在在的婚姻,在平淡的朝夕相处中,彼此太熟悉了,恋爱时掩饰的缺点或双方在理念上的不同此时都已经充分地暴露出来。于是,情感的“疲惫”或厌倦使婚姻进入了“瓶颈”,如果无法选择有效的方法通过这一“瓶颈”,婚姻就会终结。
其来源于美国性感女星玛丽莲梦露曾主演过一部电影《七年之痒》,英文名称:TheSeven Year Itch。
当百度该词时,说造成七年之痒现象的原因有:
一、只因为太寂寞
二、缺乏理解关怀
三、性生活不和谐
四、工作应酬需要
五、工作压力太大
六、妻子太能干了
七、思想观念差别
八、外部力量影响
九、家庭经济纠纷
十、怀念青春往昔
这个词,使我一再想到的是我的高职七年,而非婚姻。我在问我自己:面对体制下的种种不合理和不公,经历了对高职教育七年爱恋,我的激情还能坚持多久?
(4) 七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七年来,接触学生无数。
于是,课间、QQ、论坛、博客、手机;学校、家里、企业及其他一些场合,学生关于学业、家庭、就业、友情、恋爱、社团组织、兼职、骗局等等的提问、咨询,至今应接不暇。
主客观因素,使得自己疲于奔命。如何提高效率去满足学生的各类问题?
教师,是一份职业。老师,一种称呼。当老师,是一个饭碗。
要养家糊口,我得端好这个饭碗。
育人,课堂上说什么?行为举止该如何?这本该不是问题。因为你我都知道。
可是一位老师口才不好,讲课常跑火车甚至语无伦次,有时又讲风流史又讲风光史而不讲课本;下课必抽烟、恶搞;亲近女学生、与男学生抽烟喝酒玩麻将……种种劣迹,说明我并不是一位合格的为人师表的老师。
我从不感到惭愧。忙、累而快乐幸福着。这是我的自我感觉。
为人师表,最重要的是育人、次之才是教书教知识技能。
如何育人?
放PPT,“教书”——讲课本内容。声嘶力竭?
学生不听,不学,学不好,说教训之教之引导之。声嘶力竭?
上Q利用论坛博客微博。疲惫不堪?
育人效果呢?
毕业后的学生说,在大学里没有学到多少有用东西;一些老师教的跟实践不一样。当然,好的我就先不说了。
窃以为,学生说的是真话。
一位老师,假如你大学毕业后哪怕读完博士后,只要你去从事实践活动,特别是商务类、经济类、管理类等而非基础学科的老师,你一定会同意学生的看法,严重地!
除非,你从大学到大学,照搬你老师导师的东西再夹杂网络里的资源,就来当老师。
我说的是实践类商务类管理类专业,而非基础学科。
人到中年,当大学老师一定跟20岁的大学生有代沟。
有理论加实践经验,并不意味着就能教好书。
你自己的软硬件、大学里的软件硬件,使得你不一定能想如何教就如何教
——尽管你想尽己所能恨不得把平生所学都教给学生:做人道理;专业知识、技能;社会、职场、岗位素质。
想不想当一名好老师是态度问题,能否做到就是能力问题。
我想!
可能力不够,因为本人,
软件:我行为举止言谈有不足甚至违规之处。
硬件:我前五年本科+助理经济师文凭。(工资、待遇,约等于大学里的助教)。第六年:本科+国际商务师(没考职称电脑,工资、待遇,约等于大学里的助教)。
一位想把老师当职业、想当一名好老师的老师,很纠结。
良心,使得他纠结。
思考、反思的结果是,用文字来作为补充——辅助教学及说教。
文字的穿透力跟语言没什么两样,在一些时候。
比如,课堂上你精神不好或者你学生精神不好。结果是类此的:可能学生一句都没听进去。
文字,如果能吸引学生、学生想看、学生懂得去看,夜深人静无聊寂寞纠结时,学生没准顺手抓起书把你写的文字看了。
此时,老师你收获一定不亚于你课堂上的啰嗦。
(5)
人生,不可预知。商科科班出生的我没想过有一天会成为一名老师。男人一生的两次机会,一次我挥霍了,而且用了十六年;一次我用来选择,为我的下半生。此时,我已经不再年轻,我说想成为一名好老师。这是做选择时最初的梦想。
然后,开始日复一日的奔波,说教。边教边记,边记边思考。体制下的种种乱象,时刻在考验着自己的良知。地位、待遇、收入你视为粪土,这使得我成了另类、甚至背上“对家庭不负责”的罪名(职称低了收入低了)。只有与学生沟通,我才能快乐。对于学生,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潜意识,于是喜欢说教。我在乎学生是否学会做人、思维以及学习方法。领导老师不明白我为何不评职称,学生不明白我为何老说教。有时,会感到了一种深深的疲惫与无助。甚至无数次地告诫自己别说教少说教,可我永远做不到,特别看到一年级的像无头苍蝇、二年级的专业学习举步维艰或只知道考试考证、三年级的求职无门时。我做不到不说话,或者学别人照本宣科。我甚至知道其实没多少人听我的。但我就是做不到不说教。我甚至老自作多情地想到他们的父母。总想着他们有一天会真正长大而那一天他们就会懂的。
总觉得当老师是一种良心活,而我的成长路从小学到大学到职场都遇到了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师,在心中有着一座座丰碑。(见本书的第四部分之“南澳怀想”1、不忘师恩)我总觉得以往的老师们在看着我如何为人师。我深知,物欲横流的时代我的行为思想近乎迂腐,甚至偏执。有时甚至像唐吉坷德。身边的眼光我不是看不明白。可当我走上讲台,你就是你,你还是你。
一直喜欢周国平说的“你做一项工作,只是为了谋生,对它并不喜欢,这项工作就只是你的职业。你做一项工作,只是因为喜欢,并不在乎它能否带来利益,这项工作就是你的事业。最理想的情形是,事业和职业一致,做喜欢的事并能以之谋生。”
我一直觉得自己只是在做喜欢的事并以此谋生。重要的是,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你得到了快乐和满足。09年在杭州有一面之交的著名财经作家在写给你们的十八岁文中,有这么一段话,我特别喜欢。
“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这是台湾黑松汽水的一句广告词,大概是十二年前,我在一本广告杂志上偶尔读到。在遇见这句话之前,我一直被职业和工作所驱赶,我不知道生活的快乐半径到底有多大,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则是无效的,我想,这种焦虑一定缠绕过所有试图追问生命价值的年轻人。是这句广告词突然间让我明白了什么,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后来,当我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便问自己,你认为它是美好的吗?如果是,那就去做吧,从这里出发,我们去抵抗命运,享受生活。 读到其文时,我突然感悟到,四十岁选择当老师、立志做一名好老师,正是准备把厚积薄发的一生献给“教书育人”这一一“美好的事情”上。
相信我一定会坚持到底,最终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
晓波说得对,从这里出发,我们去抵抗命运,去享受生活。我们去享受人世间一切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