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关于商科类高职师资问题

南岛主 发表于 2013-9-24 14: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复制链接]
0 402
职称到底是什么GP之一——从“晏才宏现象”到“南岛主现象” 困扰纠结于自己的职称,今晚,当我百度”高职院师资职称问题”时,无意间看到了下面这篇文章: 从晏才宏现象折射教师评聘制的弊端

选稿:上官贤  来源:东方网  作者:杨德广      2005年4月22日 07:59
2005年3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不幸因肺癌病逝,终年仅57岁。大学教师英年早逝,令人痛惜。这本是一个很平常的事,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位普通教师的走,震撼了交大,震撼了申城,震憾了教育界。在短短一周内上海交大BBS网上出现了一千多条来自学生的悼念文章,其他网站上也出现了许多关于晏才宏的贴子。我原来不认识晏才宏老师,我看了报道,尤其从网上浏览了交大学子们对晏老师的真情实感、发自肺俯的赞美声后,被深深感动了。我对晏老师高尚的师德、高超的教学水平十分敬佩和敬仰。

  下面是我从BBS网上摘下来的学生的几段话:“他的课充满了激情,从头到尾都扣人心弦,简直象一部精彩的电影”,“书本上那些枯燥的字句,到了他嘴里就象活了一样,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公式、定理,经过他的讲解,就变得非常简单明白”。晏才宏老师主要讲授三门专业基础课:《电路分析》、《模拟电话》、《模拟电路分析》。多年来,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之中,磨练出一套真功夫,同学们一致称赞晏老师在教学中有三绝:“一绝是声音宏量,语言优美,条理清晰,自成体系,听他讲课,简直象欣赏音乐一样;二绝是板书、画图漂亮,字迹工整,把很复杂的电路图、曲线图画得干净利落,让人一目了然,如同一幅幅艺术品;三绝是上课不拿教材和手稿,但讲课时知识渊博,内容新颖,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有的同学说:“晏老师是我遇到的最有底气的老师,从不用书,但比拿着书的人更清楚书上讲的是什么”,“晏老师是用''心''在教学,他心中装着学生”。

  由此可见,晏才宏老师的教学水平是一流的。后来我了解到,晏老师不仅书教得好,赢得了学生的爱戴,而且品德高尚,不为名利,注重教书育人。他把大量的业余时间全部用在教学上,学生培养上。同学们深情地说:“最令人感佩的是晏老师对学生的耐心和热情,他大部分业余时间都在为学生答疑。无论在校还是在家,他身边都围着一群不时提问的学生,经常因答疑太晚赶不上班车就索性留在招待所,后来他贷款在校区附近买了新房,专门辟出一室,挂上一块小黑板,作为''答疑房'',他总是耐心地回答学生的每一个问题。

  学生们把晏才宏老师的课称为“魔电”,夸奖他课上得好,让学生着了“魔”地喜爱。学生们给晏才宏老师的绰号叫“关公”,意即在教学中对学生要求很严格,铁面无私,学生很敬畏他。有个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考试不及格,晏老师就找他谈心,帮他补课,这个学生很感动,进步很快,后来还考上了研究生。有个学生一度对学习和前途产生悲观厌世情绪,在晏老师的帮助下,在听了晏老师一学期的课以后,感慨地说:“晏老师不仅是一个老师,更象是一个朋友,听晏老师讲课的那学期,是我大学四年最最刻骨铭心的一学期,是晏老师使我告别了自卑,勇敢地站立了起来。”晏才宏是位老教师,教学功底很厚,但始终一丝不苟,认真备课,每年都要充实新的教学内容。有时从学校回到家已十分疲惫,仍斜躺在沙发上用手在空中画着电路图,他要确保每一节课都要让学生满意。他说:“学生满意我的课,比吃猪蹄还香。


  当晏才宏老师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在最后一节课时很平静而内疚地宣布“我得了肺癌,不能把这学期的课上完了”,并向同学们表示歉意,这一次课他拖堂了半小时,也是第一次拖课,为的是向学生多讲一点,许多同学是含着泪水听完这节课的。


  晏才宏教师仙世而去,但他的师德和学问在交大学子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一位学生在追忆文章中的一句话引起了同学们强烈共鸣:“晏老师头上没有什么光环,但他赢得了一位党员教师的最高荣誉——学生的爱戴!

  晏才宏老师头上不仅没有光环,而且连副教授的头衔也没有,实在令人费解。许多人在问:“这样一位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出色的教学业绩,年高57岁的老教师,为什么还只是讲师职称?”有人说,这可能是上海交大精英荟萃,人才太多了,晏老师还排不上去。事实并非如此,上海交大的领导、教授们也知道晏才宏教学水平高,工作责任感强,教学成果突出。为什么没有评上教授,不是某一位领导的责任,也不是学校的责任,而是我国教师评聘制度、教授评聘标准有问题。晏才宏现象不仅交大有,其他高校也有,许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只因论文少、英文不合格而被关在高级职称门外。


  长期来,我国教师职称评定,是以科研成果为主。规定申报副教授、教授必须在圈定的全国“核心刊物”上,国外“SCI”刊物上发表了多少篇学术论文,承担过多少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有多少科研经费等“硬指标”,申报正教授还要有学术专著。这些要求并非没有道理。作为一名大学教授应该具备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有一定的科研成果,这对提高科研水平、教育质量有积极作用。教师可以也应该把自己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中去。然而,“一刀切”、“一个模式”的做法不可取。目前高校中(尤其是老大学)的倾向性问题是“重科研,轻教学”。正是评聘制度弊端造成的。我国高校职称“指挥棒”——论文和外文,逼着教师把大量时间花在写论文、写外文上,而投入到教学上的时间、精力很少。凡是熟知晏才宏的人都说,他之所以没有发表论文,是因为他把主要心思和精力都用在教学上,为学生答疑、补习占据了他大量业余时间。有人不可理解地说:晏才宏讲课那么精彩,让学生帮忙录音一下,找人整理一下,也很容易出成果、出教材。但他没有这样做。也有人问过晏才宏为什么不写几篇论文,他说,发表学术论文要十分慎重,必须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创见才拿得出手,决不能为评职称而凑论文。这种崇高的境界,常人难以理解更难以做到。高校中多少人为了评上高级职称而放松了教学,整天在拼凑论文,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很不满意。

  晏才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不为名不为利,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体现了一位大学教师的高风亮节。晏才宏老师的感人事迹,得到了学生们的深深爱戴他,告诉我们大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学,是培养人才;大学管理的主要职能是激励广大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放在教书育人上。这样一位在教学上优秀的教师,却没有评上教学副教授——我们称之为晏才宏现象,折射出我国在教育管理上、在教师职称标准上、聘任上的弊端。对一般教师而言,或者说对大多数教师而言,评定高级职称时应该兼顾教学、科研两方面,应该有一定的科研成果,但对于特殊情况,即教学上出类拔萃的教师,如晏才宏这样的教师,应作为特例授予高级职称。有人说,这样很难掌握,“没有统一标准岂不乱了套”?我认为并不难,评审高级职称的“条例”、“标准”是人为制定的,因此,是可以修改的,可以灵活掌握的,关键是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有正确评价晏才宏这样特殊人才的“人才意识”,不要用一个模式套在所有教师身上。如何实施和操作,我有以下5点建议。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关注每一个教师的发展,对每个教师给予人文关怀。领导上要改变对名教师关心多,对一般教师关心少,对搞科研的教师关心多,对从事教学的教师关心少,对科研成果关心多,对教学成果关心少的状况,注意发现每个教师的长处,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

  2、在下达高级职称指标时,拿出一定比例专门授给一心一意从事教学工作并卓有成效的教师,对这些教师主要看教学成果。如在每年度优秀教学成果评比中,名列前茅者,获得国家或省级教学成果优秀奖者,可直接晋升高一级职称。

  3、制定“教学型教授”的标准。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高级职称的标准应以教学成果为主,应专门下达指标,不要把他们与从事科研的教师放在一起评审,以鼓励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任何一所大学必须有一批安心于基础教学的优秀教师,否则提高教学质量是不可能的。对他们在科研上的要求可放低一点。

  4、扩大学校在职称评聘上的自主权,制订灵活的评聘办法。如学校可以根据教师工作的性质,设定不同的平台,制定不同的评聘标准,不要把所有的教师放在同一平台上。在高等学校里,有的教师善长教学,有的教师善长科研,教学好、科研好的教师也大有人在,但确实有些教师只是“单项冠军”。在构建平台时,“教学、科研型”的教授可占70%,教学型教授、科研型教授各占15%。这样既有利于鼓励教师提高全面素质,在教学科研上都要发展,又能因人而宜,鼓励在教学上或科研上有专长的教师能够“冒尖”,并能得到公正对待。

  5、授予校学术委员会特事特办的权力。即对个别特殊教师,如晏才宏式的教师,各方面很突出,贡献很大,仅因论文不够或外语不合格,可以破格晋级。

  九十年代初,我在上海大学任校长时,著名作家戴厚英申请正教授受阻,因外语不及格,校学术委员会按章规定未通过她的教授资格。我当时建议重新召开全校学术委员会,专门讨论、审议戴厚英教授资格问题。当时有些教授不理解,说为什么专为她一人召开学术委员会,我说这是特例应该特办。会上争论很热烈,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我介绍了戴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在全国的影响,我说,这样一个知名的有水平的中国作家,不应该用外语来决定她是否当教授。后经无记名投票,80%的专家投了赞成票,戴厚英成了外语不合格的第一位教授,她本人很高兴,解除了心头上的一个疙瘩。2002年,我在上师大任校长时,美术学院有几位教学水平、绘画水平很高的讲师,也因外语不合格晋升不了副教授,后来专门召开了校学术委员会评审,经表决破格评为校聘副教授,对调动这些教师的积极性起了很大作用。
——————————————————————————————————————
南岛主:
我很惊讶感动于这位此前我一无所知的我的同行”晏才宏”老师……喧嚣物欲横流的今天,真的有这样的人这样的老师。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利益而非个人”职称”。有感于此,顺手也发表点感想,不好意思的谈谈自己。更重要的是谈谈对高职院里教师“职称”的肤浅看法。
从事外贸实际业务及企业管理长达十六年后,进高职院从教五年,至今南岛主连讲师都不是。眼看着身边的年边的年轻老师,大学本科毕业比我迟进来一年有多,今年,在完成了两篇论文以后,就要被评为讲师了(我要申明的是这里所指的一种现象,而非老师本人,我们关系良好,并没有中伤的意思,我祝福她。).......几年来,跟广大学生岛民混得不亦乐乎的我如果说没有一点促动那不是真的。同事,包括领导,都替我及,“你就赶紧写两篇论文,考了职称外语、职称电脑,再搞个“继续教育证明”就可以了评了”.......这是本来确实就这么简单。
可是可是可是可是可是......如果,我不发表两篇论文(先不要说现在评讲师的那些论文含金量几斤几两),我外贸十六年的实践经验,在加上从教五年(所教所指导专业学生连年在全国高职院校国贸技能竞赛中得奖以及个人花费大量时间心血创建“南岛主论坛”帮助学生无指导帮助学生就业等等等......学生是如何评价南岛主的,南岛主论坛里有不少真实的记录),难道“职称”就不如一名没有任何行业经验的年轻老师(她可以被评讲师,我只能是助教)???!!!我们可是高职院啊!!!口号喊得很响的是:我们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啊!!!我们的课程“要基于工作过程”啊!!!......等等等的
“职称”到底是什么GP???!!!
可悲可叹的是:每当本人说起关于此事,领导们都总异脑同思“你为什么不赶紧写两篇论文”?而对于我用论坛来帮助学生的事置若罔闻!不夸张地讲:他们,包括同事,甚至都觉得我要么是怪人(思维跟人家不一样)要么不懂得适者生存。甚至直截了当说:“这是你的思维问题、能力问题”!在他们看来,有能力创办论坛指导帮助学生不是能力(先不要说老师个人要多付出多少的师德问题),只有识时务发表两篇论文早一天评上讲师,才是有能力。评讲师,还要考电脑。考完,评上讲师,每一位具备“讲师”资格的老师,都有能力办论坛吗.......
对于职称问题,我曾给领导写过这样的一封信。领导看了,也跟我谈了。后来还把大意写成提案想交给教师代表递交上学校的教代会,终因“没有代表性”没被递交上教代会讨论:
XXX的一封信
尊敬的XXX
您好!
我是XXX,您来系视察时,跟您有一面之缘。得到您的指教,印象颇深。
最近,几次关于职称方面的表格的填写,让我感到尴尬,也感触良多。今天,在填写“专业技术人员任期考核表”时,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考虑再三,决定给您写这封信。主要是谈谈对高职院校老师职称聘任及教师素质问题。您能在百忙之中,看我的信,我很感激。
91年毕业于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国际贸易专业,一直在广东省纺织品进出口集团服务至2004年底。14年把外贸公司的所有业务岗位(仓管、货运、单证、报关、外销、企业运作、企业管理等)干了个遍,长期担任集团子公司的管理岗位,最后岗位就是方林海跟你从美国回来后主抓的开发欧美大客户的项目,我被他调到身边作为助手,主抓该项目的总结、推广、普及工作。0506这两年到了民营外贸物流企业当老总。由于家庭原因,决定改行。069月应聘进了我院。在企业时,由于考核衡量人才,根本就不是看学历、职称,自己职务上升得挺快挺顺,通过每季每年的层层考核,职务的上升就代表着一个人的技术和能力水平。我因此也就一直保持毕业后的助理经济师职称,而没有重视。我在企业培养过的下属有当老板的,也有当大学老师的,更在进学院前指导过编写全国外贸跟单员考试用书。进学院后,财经系考虑到我的实际情况,把我聘为“讲师”。
没想到今年1月转正后,却只能拿助理经济师的工资和课酬!这对于我这样的年纪、一名外贸专家来讲(先后为锦程物流网、广州和昌国际货代公司、广州一和工艺品公司、我系合作单位广州启煌会展公司聘为顾问),简直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对高职教育,简直是一种讽刺!
关于职称,我的看法是:
衡量、考核一名高职院老师的专业技术,除了传统的教学、科研两方面,还应该重视一名老师对学生课内外的专业、就业指导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这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老师的职业素质;二、老师的专业技术素养;三、取得的成绩。一名助理经济师可以指导一学生取得全国大学生网商大赛前30名、可以被企业请去给员工培训、当顾问……其专业技术水平不就显而易见了吗?我们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具备高技能的实操性人才,而我们应该配备什么样“专业技术”的师资呢?
我认为千篇一律填写一下表格,汇报一下工作,罗列一下写了几篇论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不足以证明一名老师的专业技术。因为,没能证明其在培养“具备高技能实操人才”方面自己做到了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如果一名“职称”是助理经济师,除了上好课,始终如一地关心帮助系里的“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学生就业”等工作,平时把大量时间用在关心、帮助、指导学生上,在学生中(甚至到了他从业后的老板)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一名“讲师”就连上课都屡遭学生的投诉,就因为后者写了论文,“达到讲师的硬指标”,而因此,两者继续拿着不同待遇的工资奖金。那么,如果填完表格,我们总结、考核“任期专业技术”,还有什么意义呢?难道就不应该对传统的考核办法进行改革吗?
个人更加不认为:读本专业出身、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十六年的助理经济师,就因为没有发表论文,其本专业技术水平就比没从事过实际工作的“讲师”低。先别说其他的,起码其专业知识就是最新的,甚至比教科书里的还要新,这一点对于教育好学生是很重要的。这三年来,自己亲眼目睹了一些专业教材的知识之滞后(有的甚至是我20年前读大学的,而今天有些正在企业进行着的新知识却没编进来?!)
而作为高职院校,考核前者这一类人员,个人认为不应该拘泥于传统的条条框框,而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样,将大大提高老师们的积极性。我们一直在强调“校企合作”、“课程标准应该基于工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鼓励老师到企业实践”……我们也请来自企业的校外专家来为我们的专业设置提建议,在招老师时也强调“要有实践经验”,可对于来自企业、有多年丰富实践经验、曾做到企业中高层的本专业人员,为什么就一定按部就班地按传统的考核办法来衡量其“专业技术”呢?难道一名有经验的老师花多点时间在学生身上(因为大量的学生都有这种需求),其敬业、专业的水平就比不过上完课、为了所谓“职称“忙于写一两篇论文的老师?传统的硬指标太过强调“定量”,而忽略了“定性”。而作为高职院校,评价老师的技术恰恰应该考虑“定性”问题。我们现在的高校制度里,讲师可以横向相当于科长,在高职院校,为什么有相应教学能力的来自企业的中高层经理就不能相当于讲师呢?讲师是写过一两篇论文,可这些经理们却实战多年,他们对于专业的认识、理解以及应变能力难道不如甚至没实践过的讲师?谁更能教会学生的技能呢?我想这本来不应该是问题,校方只要稍为去听听学生的声音就可以感受得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标准”的修订,实践过的老师就有这种优势,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就自觉地坚持教授学生这些东西,而这种能力为什么就不能纳入专业技术呢,凡此种种,就是我说的可以“定性”的问题,而一名专业老师的这些能力恰恰是高职院校所急需的。(学校不是还专门有费用支持鼓励没有从业经验的老师去企业实践吗?这样做,不是加重了学校运作成本吗?)我总觉得这些事情特别搞笑和讽刺,来自企业的假如职称不高,他就不能是讲师,学校里的是讲师的却因为没实践经验学校专门让他们花钱去学习经验……有说是“制度如此”,可“科学发展观”不就要求我们大胆改革吗?明知不合理,就因为制度不敢改革?那么,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呢?何况,这本来就不难。最简单的操作,比如,称职方面的收入,是按财政的,是什么职称拿什么收入,暂时动不了。但是,最起码,课酬方面,学院是可以对这类人员另行调配的(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
本人06年被我院招聘进来,当时的财经系专门打报告把我聘为“讲师”,我一直在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可091月,我“转正”了,“职称”却只能从助教做起,就因为我在手职称是“助理经济师”?读外贸专业、从事外贸、物流16年,教外贸专业三年,培养了不少现在已是业务骨干的学生(甚至有学生的老板请我当顾问),从“讲师”一夜变成“助教”!课酬从原来的每节40-50元变成28元,上同样的课。难道我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升反降了?我觉得这是莫大的讽刺。有人说:你就赶紧写几篇论文不就行了。是的,这是最现实的一种做法。但是,我固执地认为不合理,而且完全可以做出改革。
总结任期三年工作,对于自己所做所有工作,我自认为有足够的能力胜任“讲师”工作。正因为有多年工作经验,了解企业、社会对大学生的专业及素质要求,既然改行当了老师,我把后半辈子的职业定位为:当一名好老师。从任教第一天起,可以讲,我就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也跟无数的学生聊了很多很多,通过与他们QQ,包括从他们的QQ空间里,我掌握了学生们的生活、学习、兼职、工作等等方面的所思所想所忧所惑,也不断为他们解答,乐此不疲。为了尽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我从教学一开始就开了博客,把之当成与学生课余互动的平台。
就业环境越来越恶劣,学生们的咨询越来越多,我的手机每月的费用在增长着;一上QQ,繁忙的教学任务之后的业余时间大多都花在这上面,精力经常有点透支。如何帮助到更多的学生呢?我在思考探索着。
089月,经与国内最大的物流网站锦程物流网(HTTP://WWW.JCTRANS.COM)网管的沟通探索,我决定做出个教学创新——开了个论坛(HTTP://NANDAOZHU.5D6D.COM,方便的话,您可以点击进去看看,上面很多我与学生的沟通记录),我邀请外贸、物流届朋友一同加入,把专业课延伸到课外,为师生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为学生的学习、就业创建了一座很好的平台,至今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其中一个很成功的个案是:08年,我指导06级电子商务2班魏锦荣参加阿里巴巴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网商大赛”,他参赛过程中的很多文章都转帖到我的博客上,结果,我的一物流公司老板朋友,从我的博客上发现了该学生,通过我跟学生取得了联系,要该学生先去公司实习,不到三个月,该学生就为企业拿到了订单,发展了客户。大三第一学期结束,他已成为正式员工,现已是业务骨干。该企业名称是:广州和昌国际货代公司。现还有我介绍去的另一名国商班学生在那就业。该企业老板也不时上论坛为学生提供指导。
我亲手投入精力、金钱创办的这个平台,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比关起门来做所谓的“精品课程”还实实在在帮助到学生多点。同时,也在网络里宣传了我们的学校。我接到多,北方某校的一位专业老师在论坛上向我求教外贸单证、国贸实务的请求。我觉得为了教学、帮助学生,而开论坛,就算放在国内高职院校,也绝对是一种创新。这论坛上的资源甚至可以帮到我们的专业老师。我个人认为,一位有能力有良知的老师,即便他还没做精品课程、还没写论文,但在就业环境如此恶劣的背景下,是可以通过其他形式真正创新教学,帮助我们的学生的。而考核老师,就应该从多种角度多种形式来进行。
我的体会是:网络年代的高职教育,作为老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是:一、态度——当一名好老师,这需要良好的师德,而这应体现在课内和课外。网络时代,沟通无极限,随时随地都可以帮助学生。二。专业技能——想当好一名老师老师,更需要知识、技能。除了自己所教专业,自己必须具备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外,网络年代,更必须掌握网络知识,并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这样,才能不断取得最新的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这种知识、不断完善自己,更重要的是才能真正帮助到学生。据我自己体会,商务类这种实操性、政策性都很强的专业,新知识新政策新要求层出不穷,如果我们当老师的不去了解、更新,按照旧版、过时的教材,来教学生,又如何提高我们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呢?
我总结的三句话是:想当好一名老师,你必须与学生沟通。想与学生沟通,你必须与他们聊Q。想了解他们,你必须上他们的QQ空间。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你多上他们的QQ空间,就会掌握到很多你意想不到的信息。三年来,这方面,我从中了解、进而帮助了好多学生解决了为情为学业为家庭为工作所困惑的学生,当然,也收获了与学生们的深厚感情。而,从专业角度来讲,老师必须尽量多并善于利用网络于教学。当一名学生躺在床上,用手机上着网,看着、学习着各种各样的新知识时,作为老师,你却在黑板用粉笔写着课本里过时的知识时,你想想学生会如何看待老师、看待我们的学院。当然,这又引出另一个话题:如何评价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我觉得,现如今的只是督导组的听课一种模式来评价老师的教学是不够的。这涉及老师的整个教学考核,这里暂不深谈。但有一点,我想指出来,考核老师,应该每个学期都搞,其中,应该有学生参与无记名投票(占一定比例的分值),而不是只是凭督导组听课记录、每年底填一下表格、在系里读一读、然后投票,就评出哪位老师是优秀。这是很不科学的,是一种鼓励后进、打击先进的做法。老师服务于学生,却不是每学期由学生参与评价,这不合理。起码对课内外投入很多精力帮助学生的老师不公平。老师是否用心、是否投入、是否真正教到他们、帮到他们,学生是最清楚最有说明力的。
我的最后建议是:对于专业技术职称聘任,是否可以考虑实行公开竞聘(可从“讲师”这一级先开始)。其中,应该考虑学生的评议(听听他们:一名老师是如何教他们的、教给了他们什么)、甚至来自企业校外专家的评议(一名老师所教知识是否适用于现实工作)。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推动我院的内涵建设。我认为,正处在转型期的我院,所有的内涵建设、深化改革中的一个重心应该是“师资建设”中的“激励机制”问题。(这解决好,绝对有利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修订”、“精品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学生就业”等等方面的工作)。有什么样的师资,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样的学生,又直接关系到学院在社会是个什么样的口碑和地位。
我充分理解当今国家在高校这一块实行的“职称”政策。但是,其实,我亲眼目睹了这三年来,我院在招聘老师时“不拘一格降人才”做法,这是值得赞赏的。为什么对于老师的专业职务问题不能大胆尝试做些必要、合理改革呢?高职院校,需要大量的高职称撑门面,更需要实实在在的有“真正”专业技能和素质的专业老师,来培养出有竞争性的高技能实操人才,从而进一步扩大我院在同行在社会的影响。而评价、考核一名专业老师(特别是商务类、实操类专业),必须给来自企业一线工作多年、曾任大中企业中高层的老师另劈出一条考核通道。高职院校要谋发展,就跟企业一样,必须制定一整套先进、合理的激励机制。我想这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作为一名专业老师,为我院正在进行着的规范管理、加快发展氛围鼓舞着,因此,斗胆提出以上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写这些,不影响我继续做好本职工作、参与我系的内涵建设,继续善待每一位学生。
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
写完这些的我——一位45岁老人,将继续我的教师生涯我的助教生活。向晏才宏老师致敬的同时,我痴心妄想着:某一天,有人来真的重视“高职院师资职称改革问题”——给来自企业有丰富行业经验的老师职称、待遇一个稍微公平的认可。果然如此,我想不只是南岛主之类来自企业、愿意弃商从教、一心一意为学生着想的老师之福,更是广大高职院莘莘学子之福!写此文时,我院正在轰轰烈烈搞教师薪酬制度改革。助教分为两个等级,讲师分为三个等级。如果,最后我被定为助教二级(就是教师职称等级最后一级),我想我也会继续善待我有机会教到的所有学生。只有一个愿望:活的比晏才宏老师长命。
职称到底是什么GD之二------学生只能为顽疾买单
高职院的口号喊得很响: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那么,拿国际商务专业学生来讲,什么是高技能呢?对于这个问题,从事外贸十六年从教五年的我,从没能从谁哪里得到明确的答案。
而我看到的是一幕又一幕的“乱象”:
镜头一:刚改行时,准备上的第一门课是《国际贸易实务》,我被告知:上课就用粉笔就可以了,边讲边板书——跟以前的中学一样。当时是:2006年的初秋。我已经在网络里泡了好几个春秋。上课前我早已从网络里搜集了本专业国内权威、著名学府关于本门课的“精品课程”课件,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作了些修改。而我的主管、指导老师的一句话,我这个外行乖乖的在第一个学期用粉笔上课。尽管我想不通,但没办法。通过其课堂讲课指导,我知道了上这么专业性很强对于学生很重要的课程,只需把课本里的知识再次搬上黑板则可。我很惊讶。但不认同。我本人是国际贸易专业出身,从事国际贸易长达16年之久。
镜头二:更加惊讶的是而后上大二的《外贸单证实务》时,看学生对于外贸合同的履行流程、一些专业名词的英文貌似听都没听说过。而这些,在我看来,在他们学国际贸实务这门课时就应该学到的。学生的回答让我倒吸冷气:国贸课老师全讲中文,根本没提及英文。合同履行程序,老师没怎么讲……懂国际贸易的人你可想而知:当这些高职生此时要听懂看懂英文版的信用证(LC)有多难。
……
我不想再列举了,只想用这简单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告诉你:高职院里的核心专业老师有可能背景是:教国际贸易实务课长达十几年,可以从没去过企业实践锻炼。那么,教材过时落后他知道吗?学生是肯定不知道的。课程里对于日后工作较有帮助的一些重点知识,比如课本里的汇票关系人、信用证各方关系人、班轮公司有哪些、海运提单……合同履行各环节是什么、如何衔接、实践中应注意什么等等等他有讲吗?而如果没有,学生学完国贸到底能学到些什么呢?这门课可是该专业学生“高技能”的根基!!!
而我告诉你的是:这样的一位老师(本人是针对现象而非老师本人,绝无中伤之意,特此声明。请你在读本文的时不要对号入座)从教近20年,其职称是“高级农业经济使”。传授学生什么学生学到什么(天知道)这对其收入是没任何影响的。只要他课堂上守时、点名、讲课清晰,不出教学事故。甚至可以评上优秀教师,甚至省级。对于我这个外行、刚入这个体制的人来说,是此前不可能想象得到的。知道了,觉得是匪夷所思的——对于发生在高职院里的这一切。如此说来,在高校、在高职院里,职称是个好东东。你拥有了它,你只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上课)你基本就可以不优下岗、竞争、考核。你关系好、根基深、人脉广,有机会,你甚至可以升官。然后,你就可以有权按照自己的理解来为本专业制定教学计划、规划专业学生必须学什么哪个学期学——最终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国际商务人才。这是写在纸上的。至于,真正结果这几届毕业生到底每届能有多少成走上该专业所对口的行业、岗位;他们的求职、生存状态等等已经是毕业生们自己的事了。学生,只要在校期间不出事。走出校门,你的死活是你自己的事。学生广泛的呼喊:“感觉我们所学跟实际工作差的很远”等等,这是跟老师们、学校无关的。除非你真心关注你培养过的学生。
五年来,看到的太多了,怎样一种“乱象”,欲说还休!!!
广大莘莘学子们经过三年的学习,结果是怎样的呢?
这里,列举一段今天本人跟已经工作了快半年的毕业生的QQ对话:
南岛主(308245724) 11:23:57
在这聊天,就希望大家多聊聊工作体验啊感悟啊见闻什么的,千万不要客气哈
南岛主(308245724) 11:24:31
少了你们的来自江湖的消息,我总觉得缺少了什么、总觉得自己落后了。工作后,你们觉得我上课时应该多“教”学生什么的,有什么想法也都可以随便聊聊,等我知道你们出去后的真实想法以促进教学
XX(544025042) 11:27:10
我啊!现在做广州XX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做业务,主要负责拖车,报关,仓储,就快做了三个月了,业绩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差,只是唯一给我最深的感慨就是课本学到和实际操作真的八杆子打不着
南岛主(308245724) 11:28:52
XX同志上周说的:工作了(跟单)才发觉好像在学校里都没学到什么,什么工作貌似貌似都需重头学过.....这不正是我在课堂上经常跟你们说的吗,特别是对XX同志而言....这种感觉,到底说明什么?这正是我在反思《职称到底是什么狗屁》的意义...
南岛主(308245724) 11:30:21
我真的很理解你们。本来就是这样。原因正是出在我们的教育(师资体制——课程——教材——上课方法模式——......
南岛主(308245724) 11:31:01
在整一个怪圈里,学生如何能学到真正跟实践有用的东西呢?当然,还有一方面来自你们自己。
XX(544025042) 11:31:57
其实我觉得更多的是教材上所说的东西渐渐偏远了实际操作的东西,教材上太多都是理论,但是真正运用到实际中又是少之又少
南岛主(308245724) 11:33:10
如果你们学到了一些专业知识,倒不是没用,而是也许你现在的某份工种暂时用不上而已...
南岛主(308245724) 11:35:43
其实我觉得更多的是教材上所说的东西渐渐偏远了实际操作的东西,教材上太多都是理论,但是真正运用到实际中又是少之又少——是的。因为教材都是有职称的人编写的(里面觉大多数本人并没有从业经验)。君不见,一个连英文版海运提单都看不懂、集装箱身上的那些英文都看不懂的专业教师,都可以编写《国际贸易实务》并永远给学生上《国际贸易实务》.....
XX(394544493) 11:36:37
我,现任广州XX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电子商务部,主要负责网络推广宣传与全面开发国内客户。
在上个月,已转为公司正式员工。工作至今,未到四个月时间成功促成国内单子6票。分别参与过新公司装修与德国参展的设计工作。
期间觉得坚持是必须,刚出来工作必须要有一种啃吃苦的态度。我曾经连续几天搬搬抬抬,曾经有一次加班到十二点,也是在搬东西。
在学校老师里,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能教会我为人处事的心态与圆滑的做事风格。
在岛主身上,我学习到了低调与沉稳。这也是公司领导班子所一直钟爱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书本的知识是死的,学生们还是应该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是硬道理。
说好完毕,请岛主点评。哈哈!
南岛主(308245724) 11:36:54
这些就是《职称到底是什么狗屁2》里面我要探讨的内容之一。而你们各位毕业后走出工作岗位的这些体验正是很好的证明!!!
南岛主(308245724) 11:38:46
XX说的很有道理。学校里,能学到些专业知识固然好,更不是最重要和根本的。最重要的是学到一种学习和思维能力、与人沟通、相处的能力...
南岛主(308245724) 11:46:32
邀请了几位0910级的进来,希望你们看到岛主跟学长们的对话,能有所感悟和帮助...
南岛主(308245724) 11:48:09
其实,我很想一向注重学习、学业成绩特好的王XX同志也谈谈自己的体会。你是另一种有力有说服力的典型例子 ——学校里是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在各学科上?
南岛主(308245724) 11:49:40
我从不认同这种做法。特别是对于国际商务专业学生。
大家不知是否知道,3班的XX,貌似混的还不错,最近连续被系里邀请回去“说教”、当技能比赛评委什么的...依我看,大学期间,他就是一位早有规划、目标,注重向社会学、在实践中学的很好例子
南岛主(308245724) 11:52:29
他进入社会后,也许就会更快地进入状态....
南岛主(308245724) 11:54:18
我以为:我系的几个专业的学生,其实,更应该多引导、鼓励、支持学生早点接触社会和一些工作岗位....作为校方也许不可能这样做,但我们的学生自己应该聪明的早点有这种认知。这对自己很重要。
XX(394544493) 11:56:11
其实现在的大学生,我很想说的
到了出来工作的时候只有三种情况
1、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想法,并朝着自己的目标出发的这种学生
2、专业知识没学好,不知道目标,路在哪里?很迷茫的学生。。
3、个别特殊的学生,家境有后路的
我个人看法,其实我们的所学的专业是我们的优势,甭管你当初是否喜欢,出来工作,你将必须围绕你的专业出发,那是你的优势。那是你的基础。
如期花心机去学习一种你重来没有学做的东西,不如望自己学了三年的东西,作为出发点?是吗?
除非你是我说的第一种或者第三种情况
南岛主(308245724) 11:56:52
敬请谈谈你《目前的工作并及对学校教育的反思》
XX(1028128570) 11:56:26
错也 其实我只是上课很认真 还有考试最后一个月比别的同事认真那么一点 哈哈 其他时间就是玩啦.我现在觉得其实大学是什么专业 并不是最重要的 大学学的就是一个思维 学习的能力
南岛主(308245724) 12:00:33
嗯嗯。这个问题,我相信所有老师或者说绝大数老师其实都应该清楚,但是,回到学校,要求老师上课和学生的又是另一码事。这也是问题所在。
XX(1028128570) 12:00:21
出来社会 现在比的就是对同一个新事物谁能先领悟它 谁能先学会它
南岛主(308245724) 12:01:33
很好!果然厉害。那么,在校时,你觉得学生应该养成什么习惯呢?
XX(544025042) 12:01:27
我觉得现在即将毕业的我们,无论我们大学三年专业知识无论学到怎样,那都是过去式了,现在最重要的时,选择一份我们真正喜欢的公司,工资待遇不用最好,但是公司有发展前景就可以咯!
XX(1028128570) 12:03:04
我觉得不能一味的只是窝在宿舍 不能一味的“死读书”应该多出去逛逛 开拓视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这段就是我们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刚毕业的最真实想法。
我们的高职教育,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就业。而我们的大学里,培养学生、人才的根本是师资。而良好的合适的师资靠的是先进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激励机制和考核标准。过时落后的只看文凭、职称来衡量一位老师,显然是不科学、应该改革的。起码,对于国际商务、市场应营销专业来讲,职称根本说明不了一位老师的全部能力。你去看看,企业里凡是优秀的业务及企业经营管理者高文凭高职称的占多大比例。高职院对于师资力量全部沿用老的普通高校按照教师职称来定,其后果正如网络里的网友早就写了的:(有网友在天涯社区写到:
“目前我们在人才评价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单纯以学历、身份等外在标准衡量人才。忽略工作实绩;在人才评价中政府干预过多,单位、社会评价少;评价人才标准过于单一,忽略不同人才应用不同标准衡量;方法过于简单,不能真实对人才能力做出评价;对于外来人才与原有人才评价标准不一,存在人才歧视问题,不符合人才也要享有国民待遇的精神;对于海归人才,过于强调学历,因而,经常出现真假文凭之争,或出现引进人才与实际能力不符合等情况。就拿我们所熟知的通过职称评定来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评价,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那些工作能力强,但学历较低人员很难评上高职称,无法成为科研项目的带头人,并且,各行业和各单位之间由于评定标准和职称名额不同,相同能力科研人员在不同单位可能面临不同职称待遇,这一切,都造成了评价标准缺乏客观和社会公认的标准,而职称又是终身制的,因而,很多情况下,职称评定丧失了衡量学术水平的价值。前不久中科院进行了职称改革,停止各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职称晋升的评审,所有岗位都是招聘任职,不论职称、不看年龄。一切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合同管理。虽然不设职称,各科研单位的岗位设置中仍有研究员、副研究员以及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之分,只是这一岗位由竞聘产生,不像以往按资历年限评审。职称工作是人才评价的主要手段,是进行人才配置和使用的基础,在人才评价上要对职称评定进行改革,需要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性改革措施,使职称评定逐步社会化,要建立个人自由申报、社会公正评价、单位自主聘任,政府宏观调控的人才评价体系。
  有网友总结出职称评定制度的十大罪状:评审形式主义、制造矛盾、养肥贪官、滋生学术腐败、学历造假的根源、培养庸人懒人、使职称掺水贬值、形成学术垄断、养活低劣学术刊物、催生学术垃圾。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单纯用文凭、学历论水平高低的人才评价的弊端,在两会代表、委员中引起关注。不少代表、委员指出,不合理的评价方式影响正常的研究、工作,导致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学术腐败难止。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到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甚至影响到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代表、委员们呼吁:虽然这些弊端不是一时形成的,但国家必须尽快研究、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标准,以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尽力。
    
  那些认真工作了几十年的业务技术好的低学历者,为什么不能晋升高级职称呀,难道他们几十年的业务工作经验不如多念几年书吗?许多高学历者的知识是跟着他们学的呢,
    在职称晋升中过分强调学历,是在“逼良为娼”,是在逼着人们去放下手里的活不干,而去弄学历呀。
  
  恐怕只有机关里才什么事情都要讲个职称,其实批评学历,还不如批评这种垃圾的所谓职称制度。
  以前我在国营单位里,评职称时候,到处请客送礼拉关系排队占位,还有什么职称外语考试,还不是一溜全都是作弊的,考完一地都是作弊用的小抄。
    
    职称,草纸都不如!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长期以来,我国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同工资、福利待遇密切挂钩,存在过分讲资历、学历、论文,把“评人”变成“评材料”,容易产生偏差等弊端。
  
  

 
    现有职称制度存在评聘多头管理、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评审手段易受主观因素干扰、评审结果难以客观公正等问题,造成了专业技术职称晋升重学历不重能力、重资历不重实绩的格局,挫伤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积极性。

  
    职称评审不论什么专业、岗位,政策都是“一刀切”。群众形象地说:“职称评审框框多、条条死,只要学历达要求,庸才也能评职称。”这种政策性弊端严重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进行人才评价时,不能仅仅只看文凭,看他读过什么大学,上过什么学校,而是看他给社会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他们有些什么业绩和经历,从而真正做到惟才是用。我们应该顺应这种时代的要求,倡导“能力至上”的新理念,将能力和业绩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依据。
    对于界定人才的标准,国外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国外的人才标准既注重学历,又注重经历和业绩。他们对以上这几个标准的重视程序依次为:业绩在前,经历在中,学历在后。
     高学历者中有人才,低学历者中也有人才,但有高学历并不一定等于有才。“人才不问出处,用人不拘一格”,一个合理的、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既会使拥有学历和职称者英才辈出,也不会把自学成才者埋没。
  
  变味的职称评审制度让一线工作人员心理失衡,影响工作的积极性。由于评审制度变味,好多人就放下本职工作不做或者少做,如:医生不看门诊,教师不进课堂,科研人员不进实验室,一门心思去干对职称评比有利的事情。如:拼命参加各种考试、考研、弄高学历、出书、写低水平重复的论文、讲学、参加各种评奖活动。真正在一线干活的人由于得不到好处,而灰心丧气。
  
   职称,草纸都不如!
      
中国的唯学历、唯文凭论的顽疾需要改革也呼唤了许多年,可每每一触及实处,却是步履维艰、困难重重,陈规陋习积重难返,在一切陈旧思想和封建意识的作用下,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舆论面对此种种弊病集体失语,甚至对这些唯学历、唯文凭论的顽疾推波助澜。在风平浪静貌似繁荣的背后,被忽视和掩盖的是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当海啸到来时,我们面临的也许是集体伤亡。

南岛主:
以上网友的言论,我真的感同身受!可悲可叹的是:面对着这种不合理制度设计,面对着责问,凡是记得利益者,可怕的特别是我们的高职院中层、高层领导都是异口同声:制度本来如此。我们也无能为力——他们眼睁睁看着你一位本该是学校里本专业正牌的专家就这样淹没在国家的职称政策里,而时时摆出一副一本正经冠冕堂皇的令人恶心的面孔。在如此背景下,其实,一位老师的损失事小。学生的根本利益才是事情根本。当下中国,控制着大量国家资源的企业集团巨头的垄断,已经造成的民愤。如果从市场、企业的唯利是图的角度来看,还多少可以理解的话。那么,我们的高职教育,我们所从事的是所谓的“教育”啊!我们所担负的是为国家民族的复兴富强培养人才啊!任何一位有良知的人民教师,面对着这种广大学生一无所知地为高校师资“职称”这个顽疾、毒瘤买单的现实,你能不大声疾呼:
职称到底是个什么狗屁
职称到底是个什么狗屁之三----高职院教师的感性与理性

刚改行当老师的第一个学期结束时,我所教的第一个班班长很突然地拿出一本精美的笔记本给我,说:“老师,送给你,这是我们全班同学送给你的一份礼物、一份心意。里面是我们所有人给你的留言。”接过笔记本,翻开,我快速翻开了几页,好多关键词都是“老师,保重身体”。我心头有种特别温暖的感觉。
教书的第二年,我曾写过这样一篇日志:
“2008.5.19——中国首个为普通人设立的“全国哀悼日。14:20,上课了,我心情沉痛地对大家说:请同学们关掉手机。我打开电脑,屏幕上是我上课前敲出来的这样几行字:
2008.5.12,14:28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在四川汶川发生了
美丽神奇的天府大地许许多多的家园顷刻变成了废墟
许许多多的我们血脉相连的同胞顷刻丧失了生命
神州大地在哭泣……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哀悼无辜的死难者
14:28——14:31
课堂上
我们与全体中国人一样
低下了我们的头
大悲无声
课堂外
汽笛长鸣
举国同哀
之后,我再次打开电脑屏幕:
我想用我写过的<<感受生命>>与我的学生们,共同来哀悼我们死难的同胞们,
也向正日夜奋战在抗震一线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起来:
“2003年中国SARS不期而至多少无辜的孩子来不及感受童年的快乐
多少无助的老人没享完儿孙福
就都被可憎可恨的病魔夺取了生命
多少的美丽白衣天使前一天还闪光站在病人床前后一天已倒在了病床前
多少才华横溢风华正茂的白衣战士前一天还在陪儿子逛公园享受天伦之乐后一天儿子已永远永远见不到可亲可敬的爸爸妻子已找不到那位将与她一路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到老时坐在摇椅慢慢聊的爱人
邓练贤叶欣……
这一个个让人叫着心碎的名字
你能不为之动容吗
在和平年代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一如98年的洪灾一批英雄倒下了
而我们还活着站着
活着有时真是一种奢望
至少对那些已经倒下的英雄们来说是如此
如果说人生之旅如同走路这些英雄们有的才走了很短很短的一小段
有的才走到路的开阔平坦处……
可路突然在他们面前塌蹦了
他们用自己的身躯血肉给后来者构筑起平坦的路
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他人的生命
对生命的那么珍重
因此他们成了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活着的人会继续赶路
继续赶路的人没理由不去珍惜生命
没理由不去保护前辈和英雄们给我们开创的这条路
没理由不由衷地感叹生命是如此美丽
心怀感恩暑假一到我携儿子回老家
车在高速公路上飞奔
朋友们的声声一路顺风顺水一路平安的祝福伴随着我
这声声祝福给我带来一路美丽心情
在车上翻开当天的报纸
淮河流域水灾多少美丽家园成了汪洋
香港特大车祸几十个人随车掉进了大桥底下
我看着揪心
再看到那则深圳大学一年级大学生和同校差一周就毕业的无年级学生
一周内相继跳楼自杀
泪流的时候心好痛好痛
疾病天灾战争饥饿……
人类从来就没畏惧过
从来就勇敢地与之抗争
可是
年轻的大学生
一个刚被父母老师养育培养进了大学
一个快要毕业的大学生
在一瞬间……
生命啊你是如此的脆弱脆弱得像一个鸡蛋壳
美丽的心情为沉重所代替
与儿子来到我儿时玩耍的大榕树下找到奶奶
奶奶和榕树都老了
但奶奶依然健在
榕树依然枝盛叶茂
她依然顽强地庇护着我的乡亲们
一大班看着我长大的老人家围着从大城市来的我儿子
就在这老榕树下
此情此景
我的心暖暖的柔柔的
我再一次感受到生命的美丽
感叹活着就好
短暂的生命可以让人成为时代英雄
演绎生命之美丽
也可以让人成为罪犯成为战争恶魔成为生活的弱者
演绎生命的脆弱
夜深人静独自坐在家里阳台上
对岸哇声阵阵
如此宁静的夜晚
房里儿子睡得如此安祥
我感受到这生命中的又一个美丽片刻”
同学们读完了,掌声响起来。很多同学眼里却依然泪光闪闪……我说:生命是脆弱的,生命也是美丽的。让死者安息,活者坚强。让我们大家都好好珍惜生命,好好珍惜这美好时光,珍惜你我身边的每一个人。好了,同学们,我们继续上课。从教两年来,每当上到最后一堂课的时候,我都会在黑板上写下“最后一课”几个大字,跟大家分享《生命列车》,告诉大家:在各自乘坐的生命列车上,我们曾经同行,这是一种缘分;我们教学相长,这是一种幸运。祝福大家旅途愉快。在我们的生命列车上,2008.5.19日14:28——14:31这三分钟,我想大家都是刻骨铭心的,我想:也许,对生活在和平年代里还从没经历什么大风大浪的我的年轻的大学生们来说,这三分钟对那些刚遭遇了大灾难而逝去的无辜生命的悼念,会让他们更深地体会到《生命列车》里所要表达的一切含义,最重要的是使得他们更加懂得对生命的理解,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于他人的珍爱。

    我相信,那天的这一幕,学生们一生都不会忘记。因为默哀的这一瞬间,他们定能深深体会到关于“生命”的种种内涵。他们也许会在生命历程的某些日子里,不经意想起这一幕!这一堂课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从此文字里,你一定读懂了,是的,我是一个富于感性的人。事实上,从教几年来,很多学生也曾这样评价。我从不否则,更从来不会感到有什么不妥。尽管我也不追问学生说我感性时心里是如何看待他的老师的。几年来,好多次,我的眼睛里都曾充满泪水;我也时时为一些人与事所感动。
  
我的个人认知是:对于感性问题,一位教师如果他是“一个富于感性的人”,他一定自然会去追求:(一下借用一位老师的文章片段)“做一个用心的教师、一个对学生而言平等的教师、一个用真情去对待学生的教师”。用情去激励学生,用情去温暖学生,用情去鞭策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不感情用事,不厚此薄彼,对优生不偏心、偏爱,对差生不冷淡不歧视,“有教无类”。热爱学生既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又是培养学生良好情绪情感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
   
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实践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没有感情的交流和呼应,将会影响教育效果,教师只有爱学生才会受到学生的爱戴与信任,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教师永远应当以和平、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生,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喜爱、信任、关注、赞扬时,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了自我价值感,激发出上进的力量和信心。“亲其师,信其道”,古语说得没错。
是的,这位老师说的也是我的心里话。本人的成长、经历、受教育过程,一直有一种感悟:老师,你是我的指路明灯。我活到现在,成为别人的老师时,除了亲人,老师们给予我的帮助、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为人于我的影响是深远的。我深深体会到一位老师应该最起码是学生能接近、发自内心关爱学生的,哪怕在当今越来越功利、浮躁的社会。事实上,从教五年来,在与无数学生接触交往中,我收到了无数的学生给予我的感动和情感,度过并享受了无数的幸福快乐时光。最近,在一次与同事沟通关于职称、待遇问题时,她问我是否后悔过改行当老师,我笑答:从不。是的,我说过写过,当老师这一职业这一条路,是我要永远走下去的。一时的待遇收入由于不公的制度造成所谓的一时损失,于我是浮云我真不是很在乎。虽然我是一个卑微的人,但是我真的是这样想的。最近有一次跟领导沟通我也是这样说的。
高职院里我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状况、学习纠结、情感纠纷、成长烦恼、就业压力等等,一直都是我的牵挂,内心深处本真的牵挂。因此,对于不公平的体制、制度,特别对学生利益有影响的,我会忍不住去评价去说教去引导学生,甚至慷慨激昂、甚至得罪领导违法纪律大胆支持学生别上某堂课而跑进社会跑去实践。比如,所谓的“双证毕业”的对学生的要求,而我眼睁睁看着上一届的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证错漏百出的试卷又完美完整出现在今年新的一届学生面前、出现在交了几百元考试费的无辜无助的学生面前,身为一位老师、一位有多年本专业行业从业经验的老师,对于这种教育怪状、这种无良考证机构的“圈钱”行为、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痛心疾首的社会现实,我真的无法做到无动于衷麻木不仁或者遵守潜规则融入集体沉默集体失声中去,我真的不能不去抨击、疾呼。面对可怜学生的责问,我不能不坦诚相告、甚至早在课堂的辅导课上就多次告诫学生应该怎么去合理安排时间、怎么去客观看待这种考证。真的,作为一名老师,内心常常因这种没有任何道德血液可言的考证制度、某些教育体制制度、作为而为学生哭泣!为他们的父母的血汗钱鸣冤!而现实、世俗、势利的眼光,对于我的貌似有背行业规则潜规则的行为、言论的不解、质疑、中伤,也许会使我不好受、纠结,但是不会使我不安、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所说。我内心的一杆秤是:老师,不该违背自己的良知,甚至人云亦云睁着眼睛说假话空话……凡此种种,感性如此一览无遗,活的貌似赤裸裸。国人的明哲保身生存智慧,于我,只算是一种认知。我固执到可能是偏执狂的只记得:我是一名老师、学生口中的南岛主是“我们的老师”。就算哪一天,不好彩的我遍体鳞伤,南岛主我也无怨无悔!!!不为别的,只为我的曾经、现在和未来的亲热地叫我一声“岛主”、“老师”的可爱的学生们!也为了告诉自己儿子一个做人道理:何处何时,都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时时挺起自己腰杆的勇敢好男人!!!一切得与失,都是过眼云烟、都是浮云!!!
  再说说理性。
要说的是,如果一个人较为理性。那么,上述的这些现实,他们一般会如何去看待、处理呢?
     作为老师,“我们要做一个经常反思的教师、一个勇于创新的教师、一个懂“育”的艺术的教师。一个教师要想搞好有效教学,除了要加强自身的努力实践和经验总结外,还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借鉴好别人的成功经验。比如,…..同时,还要学会反思自己和别人开展有效教学的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各种“教学定势”和日常教学行为。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我们教师中主动反思、善于总结的人并不多。“(网友的话)
我认为,作为高职院老师的理性,首要一条就需要我们热爱本职工作,从本职工作出发,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自身职业素质,并真正做好本职工作。这是最起码的。对于国际商务专业而言,对专业知识除了必须掌握理论,还必须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具备该专业所需的多种素质能力:
(一)一般素质
1.伦理道德与法规。2.文化素养。3.教育理论与技能。4.能力结构:教研能力,沟通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教学设计与调控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二)特殊素质
1. 职业与专业联系能力
2. 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
3. 科研能力
4.交流公关的能力
5.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6.职业经历和职业实践指导能力   
7.职业规划指导能力
8.商务通晓能力
9.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商无定法”,商务形式、商务知识和商务技能也处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之中,要求专业教师有良好的终生教育理念与自我发展能力以及活跃的思维能力,要能预测、洞察、了解并掌握新事物。专业教师必须定期到对口职业行业和岗位进行顶岗学习或进行在职培训,更新观念、知识和技能。
10.强烈的市场观、质量观和效益观
11.卓越的职业培训能力
12.国际化视野
这些能力素质,其实对国际商务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假如不想法去实践,是不可能拥有这些能力素质的。而自己没有这些能力素质,如果培养我们的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呢?
具备了这些,特别提出在课堂上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具有的教育性因素,使学生的知识与人格都得到提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利用交流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其职业素质。
   
   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或提出足以令人深思,包含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从中寻找规律性。要敢于冲破原有模式,大胆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我们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我们就要努力改变过去那种教而不思、教而不研,学而不思、学而不研的状况,学会在反思中提高,在研究中成长。当然,要让自己反思的有深度,需要我们主动的去学习理论知识,提升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让自主、主动的反思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
如果一个感性的人,由于他的热血而切实的去做一点事,我觉得强过理性的呆在书斋里的冷血动物。由于制度的保护,理性的人可以不去多与学生沟通\不关爱学生,上完课,只顾着自己的职称,不顾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我们的管理者只顾着用纪律、比如考勤来管理学生(不要出事就行),而不顾学生到底为什么不想来上课、学生的就业情况(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到底拥有多少“高技能”、能从事本专业相关的行业工作占多大比例,而是“理性”地统计就业率来向上面交代。。。。。。。。。理性的人没有走近学生,理性的人根本没有去听听学生的一点点声音。。。。。。。有多少老师在唯文凭、职称的制度设计下,独立寒秋,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理性的判断?理性人说:“当改变不了环境,只能改变自己。”中国人的这种中庸是多么的智慧。这种冷血的理性不要也罢!教育行业、教育职业,需要理性,更需要道德血液!
   一种毒瘤、顽疾般的职业制度在一种僵化的体制有效掩护下,也许会使得越来越多的老师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没人性。当今社会,这种例子还少吗?
老师的头应该向下——学生、教书育人的本职,而不是向上——上级、权贵、不合理的制度政策。现实里,体制、制度往往使得多数老师的理性告诉自己应该相反。否则,是自讨苦吃。
现在,我们再来讨论“眼泪”和“感动”的问题。这两个单词属于感性的范畴,感性容易为理性所垢病。我有一个发现,在现在的现实生活里,甚至在大学生里,很多人都以理性自诩,生怕自己和感性沾上了边。全然不顾学生利益的冷静到冷血的理性,让人感觉到头皮发麻。
    感性让人靠近人,理性让人接近神。恕我愚钝,不能理性到血液凝固,失去人性。
南岛主认为
老师应该是一个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并充满个性个人魅力的人。高职院的老师应该是用情感关爱学生的生活、学习、情感以及成长,做一个“有趣的长者、朋友”;用理性教导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培育其素质,做一个“有料的导师、师傅”。“不仅是一个教育教学有‘术’更是一个有‘道’的教师、一个专业的教师、一个专家的教师。”物欲横流,前者可能不太计较个人得失,更在乎享受着与学生相处的快乐与幸福,也许这过程是“痛并快乐着”。后者可能会用心良苦,时时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职业操守,坚持终身学习,使得自己的这桶水装的更满。
但愿,南岛主最终修炼成这样一位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加入我们,

发现科技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立即注册

如果您已拥有本站账户,则可

推荐阅读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网站地图

Powered by 南岛主书院  备案号:粤ICP备19021659号-1  

Powered by nandaozhu.cn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